基于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睡眠质量总是不太好,睡前躺在床上总会忍不住的胡思乱想,以至于久久不能入睡......故而找来了这本书阅读,所幸书里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方法也都很浅显易懂,目测还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所以整理了本书的要点,打算照此方法践行看看效果如何~
01-作者
本书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运动睡眠教练,从事睡眠科学研究超过30年,所提出的R90睡眠方案,获得了体育界和商界顶尖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同,被视为是获得高效睡眠的理想方案。
02-如何形成规律睡眠?
1,首先要了解昼夜节律,它是生命体 24 小时的内循环,受我们的内置生物钟的管理。我们的生物钟是根据一些外部线索而设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光,此外还包括温度、进食时间等其他因素。
2,要多在户外走动!让日光调整自己的生物钟,而不是人工光线。
3,睡眠质量最高的时间出现在凌晨2-3点。如果在日出之后才去睡觉,就违背了生物钟。
4,了解自己的睡眠类型:如果是喜欢早起的云雀型,生物钟会相对快一点;如果是习惯晚睡的猫头鹰型,生物钟会相对慢一点。这两种睡眠类型最多会相差两个小时左右。睡眠类型是遗传的。
PS:公司管理人员可“对症下药”考虑早上让晚睡型的员工坐在窗边,下午让早起型的员工坐在窗边。利用日光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提高员工的灵敏度和工作效率。
5,避免咖啡成瘾,影响睡眠。可把咖啡因当成高效的表现增强剂使用,而不是出于习惯去喝咖啡。一天的咖啡因摄入量不要超过400毫克。咖啡因的半衰期是 6 小时。
03-90分钟睡眠法
R90 指的是以 90 分钟为一个周期,获得身体修复。从临床上说,90 分钟是一个人经历以下几个睡眠阶段所需的时间:
第 1 阶段:非眼动睡眠(打瞌睡)--我们都曾有过的正在坠落而突然惊醒的时刻便发生在这个阶段;
第 2 阶段:非眼动睡眠(浅睡眠)-- 能整合信息并提高运动技能表现;
第 3 & 第 4 阶段:眼动睡眠(深睡眠)-- 梦游症患者会在这个阶段开始梦游;睡眠的生理修复功效多产生于这一阶段,比如生长激素(HGH)分泌量的增加;每晚的深睡眠最好能占 20% 左右;
第 5 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 会做梦;有益于开发创造力;同样,我们期待这一阶段能占睡眠时长 20% 以上;
上述5个阶段形成一个90分钟的睡眠周期,但每个人所需的睡眠周期不一样。在不确定自己需要多少的睡眠时间之前,可先尝试从每晚 5 个睡眠周期开始(7.5小时),看看连续7天后的感觉如何,如果太多可减至 4 个周期;若太少的话就增至 6个周期,并根据自己的理想睡眠周期,以及每日清晨固定需要起床的时间来推算最适合自己的入睡时间。如下图所示:
睡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或质量的问题,试着了解自己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此外,可以把睡眠放在更长一段时间中考虑,减少不必要的压力。一个“没睡好的糟糕晚上”不至于要命,不妨试着去考虑,每周一共获得了多少睡眠周期。
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周获得35个睡眠周期是最理想的。28(每晚睡上6小时)~30个睡眠周期也比较理想。但如果睡得比计划中更少,也许会过于疲劳。
尽量避免连续三个晚上睡眠不足(少于理想的睡眠周期)的情况发生。 争取每周至少有4个晚上能获得理想的睡眠时间。
04-如何弥补夜间睡眠不足?
最佳方式是:日间小睡,但要注意把睡眠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因为 90 分钟的睡眠周期有个潜在的缺陷:睡眠惰性有可能会紧随其后而来。睡眠惰性表现为精神恍惚、走路摇摆不稳。一般来说,30 分钟的日间小睡是最切合实际的。
1,利用午后休憩时机(下午1-3点)给自己安排一个可控修复期,是弥补夜间睡眠周期的完美方法,这也与我们的昼夜节律彼此协调。 对于晚睡星人来说,这一时段会相应推迟片刻。
2,黄昏(下午5-7点)是次优的休憩时机,因为此时人的睡眠需求极高。这一时段的日间小睡应控制在30分钟之内,这样才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3,作者的方法是,让运动员在小睡前先摄入一些咖啡因 -- 意大利浓缩咖啡就不错,见效快 -- 咖啡因会在我们的 “可控修复期” 快要结束时起作用。咖啡因会在摄入后约 20 分钟后作用于人体,且如果用量适当,会是一种很有效的表现增强剂。
4,千万不要上床午睡,可以倚靠在沙发上或者扶手椅上,把床留给夜间睡眠或一个完整的 90 分钟时长的午后睡眠周期。
5,小睡醒来,花 5 分钟时间熟悉一下周围环境。
6,若很疲惫又睡不着,可闭上眼睛、放空一切,或可借助冥想训练、正念应用等,让大脑放松。
7,至少每隔90分钟休息一会儿,消除大脑的疲劳,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水平。在休息时不要使用电子设备,我们无需让自己自始至终地受到电子设备的控制。
05-睡眠前后的例行程序
理想状态下,我们需要 90 分钟的睡眠前适应时间,和同等时长的睡眠后适应时间。
睡前90分钟 Tips:
1,消除饱食对睡眠的影响:最后一次进餐时间控制在睡前 90 分钟之前。
2,睡前摄入过量酒精会影响睡眠。
3,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定量的轻运动:散步、练瑜伽(拜日式)、伸展练习等。
4,让卧室保持凉爽,关掉卧室主光源,打开使用暖色灯泡的灯具,红色或者琥珀色灯光相对没有那么刺眼。
5,如果睡前看书,最好在卧室外面看书,这样能实现从明亮环境(看书的房间)到昏暗卧室环境的完美转移。
6,不要暴露在压力环境之中(睡前处理工作邮件等)。
7,睡前放空大脑,可以拿出纸笔列一份 “我在想什么” 清单,把当天所有想法、担心和关心的一切都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在该睡觉的时候想东想西,难以入眠;此外还可使用一些助眠应用软件:如正念和冥想app 等。
8,关闭电子产品(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电视机等),减少暴露在这些设备发出的蓝光下的时间。
醒后90分钟 Tips:
1,这个时间可包括上班路上的时间。
2,理想状态下,应坚持整晚把手机放在卧室外面,避免一醒来就看手机,且在头脑尚未清醒状态下回复信息,处理工作等事项。
3,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尽量不要在醒来后就摄入大量咖啡因,不然会对一天摄入量的上限 400 毫克造成威胁。
4,锻炼:不一定非要晨跑、游泳或健身房锻炼这样的剧烈运动,可散步、练轻瑜伽或普拉提,也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最好是在户外锻炼,因为阳光会唤醒我们,促进血清素水平的上升,调节生物钟。
5,适度的脑力挑战:循序渐进,可听听广播或有声书,上班路上看看书报新闻。
执行睡眠前例行程序,是为了结束过去的一天--放松心情、实现从明亮到昏暗的过渡。执行睡眠后例行程序,是为了开启不匆不忙的新一天。这两段时间都只属于我们自己,不属于别人。
PS:关于周末或节假日的偷懒觉:
建议仍在固定时间起床,吃完早餐后,再回到床上继续休息,这样不会影响已形成的规律睡眠。
06-三种睡姿的好坏
俯卧:会把脊柱弯曲成一个不自然的姿势,引起腰背部疼痛、颈部疼痛和多种疾患;
仰卧:最常见,好处在于能让肩背保持直线型;坏处则是会让喉部肌肉过于放松,导致呼吸道阻塞,还会让我们产生被暴露的感觉,导致大脑不得不提高警觉;
侧卧:推荐睡姿,采用胎儿的姿势、躺向相对不太重要的身体一侧(惯用左手的人向右侧睡,惯用右手的人向左侧睡)。
胎儿睡姿的要点:
膝盖自然弯曲,两条手臂放在身前,并轻轻交叠在一起,颈部、脊柱和臀部形成一条平滑的直线;大脑喜欢胎儿睡姿,因为身体是安全的 -- 我们那强壮的四肢,能够保护自己的心脏和其他脏器。
07-睡眠环境
卧室:
1,不应该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如果可以的话,把它重新命名为自己的身心修复室。
2,尽可能清空,只摆放睡眠、修复、休息所必需的东西;装饰风格保持中性,保持房间洁净,避免任何可能刺激大脑的东西(色彩鲜明的图片,或会产生可怕联想的书籍)。
3,窗帘要能隔离外界光源,这样室外的光线就不会干扰睡眠。
4,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 -- 在夜间关闭待机灯。把手机拿出房间,或至少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并设置成静音)。
5,不要在床头放一杯水,这会让大脑产生想要喝水的念头,免得半夜起床去洗手间。
寝具套装:
1,使用低过敏性、透气舒适的床上用品(若选用埃及棉,要织物密度在 300 上下的透气性才是最佳的)。
2,床的尺寸很重要 -- 能买多大,就买多大。两人睡的双人床至少要有king size 的180 厘米的尺寸,因为我们自小睡的单人床都至少有 90 厘米。请注意,世面所谓双人床的尺寸(140-143厘米)其实只适合一个人睡。
3,记住床垫和床架的重要性比率:可以把100%的预算全部花在购置床垫上,因为床架主要是装饰性的。
4,检测床垫,选购适合自己的;可用胎儿体位侧卧在光秃秃的床垫上,当头部、颈部和脊柱形成一条直线时(如下图):
如果脑袋和床垫之间的那个空隙非常明显,达到了 6 厘米的间距或更宽 -- 差不多是双手交叠起来的高度,让脑袋下意识地想要歪向床垫,正如躺在地板上时那样,那就说明这个床垫太硬了;
如果你的臀部陷入了床垫中,而脑袋被床垫垫高了,那就说明这张床垫太软了;
软硬适中的床垫,应该轻松地接受我们的体型和体重、均衡地承受我们的体重,形成直线形的睡姿,如上图所示。
此外,枕头能弥补床垫的不足,能填补脑袋和床垫之间的空隙。
08-如何有效调节时差?
可以利用光线,在坐飞机前、中、后的时段中重置生物钟,从而克服时差反应。
通常向东飞行比向西飞行更难受:
向东飞行(如纽约飞往伦敦,向东穿越 5 个时区):可在出发前的几天开始提早入睡、提早起床,可以提早早上引入光线(自然光和日光灯都行)的时间,并在晚上避免光线侵袭,争取提早入睡;
向西飞行:可在临行前一晚,晚光关灯一个小时,让自己清醒更长时间,这样能争取稍晚入睡,并在第二天早上稍晚起床。
在飞机上,如果在白天到达目的地,可利用光线让自己保持清醒。
到目的地后,若晚上睡不着,要避免一切需要明显光线的活动;与此类似,白天应该让自己照射充足的阳光,避免整天在黑暗的房间睡觉。
写在最后:
书里提到的这些方法技巧,有些已然耳熟能详,但也不乏一些不曾留意到的 tips,尤其是作者如此这般事无巨细的一一谈及,倒也难得。虽然我看完后觉得,书中至少有一半的内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细想来为了成书,也便能理解了。所以,若大家没有时间细看这本书的话,那就看看我这篇总结文章也便足矣。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