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岚源
今天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民间有祭灶的传统风俗。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从这天开始,迎新春进入倒计时,人们洒扫庭除、置办年货,为过年做各种准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从“小年”开始为迎接“大年”而忙碌的情景。
北方在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灶”即灶神,民间称其为“灶王爷”或“灶君”。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其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负有掌握一家寿夭祸福之职能。据考,早在夏代,民间就有敬奉灶神的活动,此后祭祀灶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礼仪“五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之一。
民间传说灶神自上一年除夕就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在每家灶头暗中监察、掌管着一家人的祸福和财气。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汇报所在人家的善与恶,玉帝则根据灶神的工作汇报来决定给这家赐福还是降灾,所以人们十分敬畏这位明察秋毫的“监察官”,故将这一天定为“祭灶节”,或称“送灶节”“谢灶节”。这一天人们要在灶台上供奉糖果、糕点等多种供品,其中糖果最多,希望灶神尝到了甜头,向玉帝作“述职报告”时能多多美言。
民间祭灶很有讲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神上天,家家要把厨房尤其是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神像下边摆放供桌,敬献糖果及酒菜佳肴。到了除夕,家家又要换上新灶灯,贴上新买来的灶神年画,在灶龛前燃香祷告,迎接灶神“述职”归来,开始新一年的“监察”工作。
在关中农村,祭灶时要烙“灶干粮”,是一种“饦饦馍”,而陕南城乡则用红薯或玉米加麦芽熬制成“灶糖”,陕北必不可少的甜食是红枣。用这些地方特产来敬献灶神,也体现了老百姓的诚意。有的地方在祭灶时还有很多“讲究”或禁忌,如不能哭泣、吵嘴、打架等,人们生怕不恭不敬怠慢了灶神。祭灶结束后,焚烧灶神画像,送其上天。之后,大人就会把祭灶的食品分给孩子们吃,完成这一古老节日的仪式感。而如今,祭灶已成了春节前的一个文化符号。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祭灶与邻曲散福》中写道:“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可见在古时,小年时的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的一件重要事情,不仅要祭灶神,还要将祭灶用的食品分送给邻里“散福”。大人小孩都沾到福气,个个喜笑颜开。诗中不仅描写了长辈,写了子孙,还出现了“比邻”和“宾主”,反映出过年不仅是一个家庭尊老敬老的示范课,还是邻里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善的体现,处处充满了正能量,让这个年节过得热热闹闹、和和美美。
过完了小年,春节更近了,年事也更忙了。紧接着人们要扫舍、理发、洗澡,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如今的小年,你的家里,父辈们还在“祭灶”吗?这种千古流传的仪式,是否还在讲述着中国老百姓的烟火生活,表达着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的淳朴祈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