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

作者: 极客大白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14:35 被阅读101次

    “杭州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每一滴水我都爱!”
    这是去年从杭州回来,写完我的《杭州游记》后,一个朋友在文章评论区的留言。
    杭州属于江南,是江南小城中一个不错的典范。喜欢那个堪比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也喜欢那个让人且留下的西溪,但杭州并不代表所有的江南。

    杭州之行一年半之后,9月29日,我开始了我的第二次江南之行,10月1日我将抵达我的江南之行首站——苏州,在此之前,是我江南之行的序曲。

    结束一天的工作,我坐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四个多小时之后,晚十一点二十五分,我到达了一个不是六朝如梦和台城柳,也没有收留我的好基友的城市——上海——一线大城市的定位抹去了她所有的江南属性,她虽美,但不属于江南。
    这次没有老徐的精装小别墅,也没有夹道列队欢迎我的老徐,不禁甚是怀念那个有老徐的杭州和那个已不在杭州的老徐。我知道,这次只有属于我一个人的旅行的意义。
    习惯了北京车站功能的单一和独立,对虹桥站那种规模宏大、出口众多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会有一丝不适。穿过整个候车大厅,在出租车服务区几分钟的排队之后,坐上了到酒店的出租车,来到预定的酒店。下车,天空正零星地飘落着小雨,和着温润微凉的空气。

    9月30日,坐标上海武康路

    美美地睡了一觉之后,早早地起了床,拎包退房,走出这家机场附近的酒店,才发现附近一条街,都是各种酒店。虽地处郊区,但并不让人感觉偏远。酒店的旁边是一家足球俱乐部,足球场的尽头,楼上的标牌显示是某家外卖的旗舰快餐食堂,配以硕大的食品加工区。更长久的现代城市商业发展史,使得上海懂得更加合理、恰到好处地利用城市的郊区。沿小路走出去,还在下着小雨,大概是不时的雨让这个和北京规模相当的城市拥有更温润的空气。经历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哪个方面,北京都可与上海相匹敌,但终不能拥有上海这般温润的空气。
    冒雨骑摩拜单车到附近的淞虹路站上车乘坐二号线江苏路站下车,来到了上海的一条小路——武康路。就像北京之景点除了故宫颐和园等宏大景点之外还有南锣鼓巷等各种小胡同,上海也不止有外滩城隍庙,还有各种里弄,武康路便是各种里弄中最著名的一个。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与南锣鼓巷这种商业开发过度的景点不同,武康路并没有什么商业开发的痕迹,除了当地人,专门来参观的游客只有不时见到的那么几个。见一个姑娘在里弄的过道处拍地上水洼中的落叶,才发觉南方的秋需要用和北方不一样的方式打开。相较于北方我们时常拍摄的那种风吹落漫天黄叶抑或落叶躺在地上的恬淡,上海更多的是落叶浸于水中的静美。偶然落下的一个雨滴,在水面慢慢绽放,落叶的纹路也在水面荡漾开来。不得不佩服那位姑娘的眼光,能在这喧嚣的都市里来到这样一个恬静的地方,专注地拍地上的落叶。对于美景,语言总会显得苍白,上图片,感受一下那个恬静的武康路:


    武康路40弄的毛面小别墅 带篱笆的围墙 偶然入镜的两个漂亮model 喜欢窗外的铁艺花架 门前堆满杂物的小圆房 又两个不慎入镜的漂亮菇凉 花店外廊
    花房菇凉 武康大楼

    武康路的尽头,过了黄兴故居和北平研究院,是一处别致的地标型建筑——武康大楼。武康大楼曾叫诺曼底公寓,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矗立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叉口。这座建筑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

    沿淮海路向右二百余米,便是传说中的交大——不是西安交大、不是北京交大、更不是姥姥教大的上海交大。当年交大分家,教授们大多去了西交大,但多数基础设施留在了上交大,又得益于上海的地缘优势,多年之后,上交大是各交大中发展较好的一个。骑车穿行在交大的校园,很喜欢校园里的各种老式建筑——图书馆、体育馆、法国梧桐下的林荫道,喜欢那些穿越时代的风华。

    交大图书馆 交大体育馆 法国梧桐下的林荫道

    从交大出来,已过了中午,小雨渐渐下的越来越大。走进一家上海特色的名为“大食堂”的小店,找了一个临窗的位置,点了一碗大排碗面加素鸡,就着窗外的淅淅沥沥的雨进餐。习惯了地道的北方面食,南方面食虽有其独特的风味,但还是不习惯。北方面食可以把味道渗入到面里头,而南方面食面本身是索然无味的,其味道都在于外在的浇头。吃完饭,换在临近门口的位置坐下,等雨停,服务员清理附近的地面,礼貌地提示不用动,把地上的包放到凳子上就可以。角落的餐厅员工安静地用完餐之后,进行了简短的例行站会。上海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其服务业水平不只体现在星级的酒店酒楼,更体现于那些市井的小店。

    静静地等待雨停,但雨并没有停的意愿,待到雨小了一些,撑伞走出大食堂到公交站亭,上了一辆开往预定的火车站旁宾馆的公交车。上海公交的特点之一,便是会用上海话报站,在车上遇到一个用上海话向我询问公交路线的中年大妈,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抱歉,我没听懂。”大妈恍然大悟般地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到:“噢,我说的是普上。”看到大妈怅然若失的表情,不禁很是心疼帝都的北京人,好歹上海还有个上海普通话,可以寻找一下上海本地人的那种存(you)在(yue)感,可惜说北京话的北京本地人一丢进人堆就再也难以与周围的人群相区别和分辨。
    公交沿途经过有名的静安寺,看着静安寺重建后那泰姬陵般金碧辉煌的外墙和琉璃瓦,不仅感叹,被城市规划淹没、包围对于古刹是何等的一种悲哀——没有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那种静谧,只剩下拥挤的人群、繁盛的香火和金碧辉煌的楼阁亭台。

    到酒店,雨还未停,半个下午便在这个暂时属于我的小天地里稍事休息。去年来上海,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等到外滩的夜景便为赶火车而匆匆离去。这次来,特地为外滩留下了一整个的夜晚的时间。晚饭过后坐地铁来到人民广场,从众多出口中找到靠近南京路的那一个,撑伞进入了雨中的南京路——上海最著名的步行街。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步行街,南京路可谓商业街区中将古今中外元素进行很好结合的一个典范。背倚外滩建筑群,不仅有苹果体验店这种现代感、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店铺,也有各种中华外老字号、国外奢侈品等精品店,以商业为主,但不只是商业那么简单。从灯光到建筑,从抬头的瞻望到蓦然的回首,观光与商业运营的完美结合,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给人不一样的观感和体验。


    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步行街的尽头,映入眼帘的便是有着东方明珠的外滩。迎着随风泼洒而下的雨幕,再次登上外滩。疾烈的江风和骤雨送走了熙熙攘攘人群的多数,剩下那些不怕死的依然在风中行走或驻足。虽然没了初见时的激动,但还是觉得很惊艳,一座建筑可以很精致或者很宏伟,但一群建筑星罗棋布点缀在黄浦江的两岸才能给人一种感觉是蔚为大观抑或别开生面。一个诺大的都市让人产生渺小的感觉很简单,但能让一个人感觉震撼应该很难,至少让我感觉震撼很难。但是,外滩做到了。它可以让一个人的自信心低落至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的自信心膨胀到极点。就像我在帝都,喜欢登上香山俯瞰那个我所生活的城市,我相信,留在上海的,定有不少人是因为外滩,因为它的震撼,也因为它的别开生面。
    相较于乘坐游轮在黄浦江游览,我更喜欢行走在黄埔江畔的外滩西岸,面向黄埔江驻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陆家嘴的那群建筑,或者,背对黄浦江在西岸的万国建筑群间停步,欣赏某个建筑的线条轮廓抑或顶部的灯光一束。


    外滩 外滩

    看对面一些建筑的灯光逐渐变暗熄灭,我也到了离开的时刻。沿南京路往回走,一些商店也开始打样,霓虹招牌渐渐沉寂于雨后干净的夜。看着路中央路灯杆上平展恬阔的国旗和分布在路两侧维持秩序的警员,我知道,明天将迎来我的十一国庆节。

    10月1日,坐标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
    结束了昨晚的骤雨疾风,上海的天空在今天开始放晴,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强强联合,28度便可成就一种让人难耐的闷热,对于上海菇凉的怕热,有了几分的同情和理解。没有兴趣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斗智斗勇,也不想在饱含水分的空气中与闷热同行,果断地放弃了上次就未曾光顾的城隍庙,坐地铁直奔那个曾叫世博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


    国旗和中华艺术宫

    中华艺术宫是以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对外交流为基本职能的艺术博物馆。它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为公益性、学术性的机构,收藏、展示和陈列反映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艺术珍品,代表中国艺术创作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并围绕近现代艺术组织学术研究、普及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活动。——摘自中华艺术宫官网

    中华艺术宫教育长廊

    展示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和展示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起,使上海的艺术博物馆系列形成了完整的格局和成熟的博物馆体系。
    很喜欢展示中的几幅图:


    埃菲尔铁塔油漆工

    埃菲尔铁塔油漆工——马克·吕布 摄
    很喜欢这张照片,吹着口哨、用歌剧演员般诗意而优雅的姿势为埃菲尔铁塔刷漆的油漆工,一个社会底层的市井的工人,能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度很是难得。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被誉为画作中的《红楼梦》,而今,在其基础上精心制作的《清明上河图》电子版则被当做中华艺术宫的镇馆之宝。长卷形式、以精妙工笔全景摄入北宋末叶首都的城郊乡野、街道车马、河桥舟船、商铺民居,以及士农工商各业人物的市井百态,可谓北宋时代的“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馆二十元的门票很超值,甚是喜欢这幅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这个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前花掉了这次参观中华艺术宫一半的时间。中途聆听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的对清明上河图半个小时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对老先生讲解的严谨和深入很是佩服。讲解结束,跟老先生聊天,才知道,老先生并非史学或者艺术界工作者,而是艺术宫的一名志愿者,工科出身退休之前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退休之后将原来工作时的业余爱好转变为主业,成为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博物馆负责展品研究和讲解的志愿者。按老先生的话就是做了一辈子工科,退休了终于可以换换脑袋,做点不一样的事了。

    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力才会绽放

    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力才会绽放——巴尔扎克。
    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距离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虽然还很遥远,但绝大多数人已经脱离了温饱线。放在以前,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很好理解:我们需要付出切实的劳动去换取我们的面包和面包之外的鲜花——温饱和更好的生活。但放到现在,放到我们这个飞速发展,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情的国度,有时却让人很难理解。温饱于我们不再是问题,我们经历了消费升级,从而更懂得消费,也更懂得投资。我们懂得当一个时代落幕之前他的货币总是会逐渐贬值,我们懂得了超前消费可以给经济以刺激,我们明白了不只有劳动,钱也可以生钱。我们将货币换成固定和不固定的资产,以期在不久的未来财富翻番;我们透支未来,去跟货币贬值打一个漂亮的时间差;终于,我们祭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情,在这个几近小康的时代,它不再需要经常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但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发现在这个崇尚人情的国度,别人的钱只有放进我们自己的口袋进行投资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好的未期收益;我们发现他山之石可以帮我们搭上一艘时代的飞船,穿越时空,少奋斗几十年。只是,我不明白,当我们不再需要付出更多劳力,不需承受超前投资的风险,只需祭出更多以前在各自危难之时才会祭出的人情、将人情和用于投资未来的货币画上等号去赢取一个更好未来的同时,我们的货币会不会更快地贬值、我们的人情是否也会随着货币的贬值而逐渐贬值;我不明白,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在我们这个即将全面小康、奔向伟大共产主义的国度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力才会绽放”,在时代的捷径和顺风车面前,我宁愿选择徒步将前路走的更慢、更远些。

    10月1日 17:00 坐标上海站
    参观完中华艺术宫,在地铁口的“开封菜”简单补了一下午餐,坐地铁到上海站,开赴江南之行的第一站苏州。江南之行的序曲——上海站,完美收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蒲阳凡妈:美文美图。跟着你的文字游了一趟上海。👍👍👍
        蒲阳凡妈:@geekkevin 谢谢
        极客大白:谢谢,您的郭亮村,愚公的子孙们... 写的很好,让大家看到了当代的愚公精神:+1: :+1: :+1:

      本文标题:上海之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mj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