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第八》记载了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生平事迹,同时借助传记中的人物之口讲述了秦国五羖大夫的相关事迹,并将二者进行了简单对比。公孙鞅,是卫国的庶出公子之一,祖上原本姓姬,年少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侍奉当时的魏相公叔座,担任中庶子。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慰问,公叔座便向惠王举荐公孙鞅,说他“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并偷偷劝说惠王如果不想任用公孙鞅,那么一定要杀掉他,不能放他出国,惠王允诺后离开。事后公叔座劝公孙鞅逃走,公孙鞅却说道:“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结果没有逃离出魏国。魏惠王认为公叔座是病糊涂了,并没有理会这件事。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闻秦孝公在招贤纳士,就通过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先后以五帝、夏殷周三国的治国之道(即帝道、王道)来劝说孝公,均没有得到采纳,第三次以春秋五霸的强国之术(即霸道)获得了孝公的任用,但公孙鞅自知“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为了变法,公孙鞅与孝公、甘龙以及杜挚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他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说词据理力争,终于得到了孝公的认可,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实施变法。
公孙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将百姓户口进行统一编制;二是明确连坐等量刑刑法;三是规定税务相关政策;四是实行军功制,爵位、土地、住宅以及财产等一切都论功行赏,宗室贵族也不例外,确保“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同时设计了一场闻名于世的“徙木赏金”,借此表明自己令出必行。
新法令实行的一年内,有数以千计的人到国都来诉说新法不好。此时正赶上太子犯法,公孙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按律严惩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与公孙贾)。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严格遵守新法。法令实行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同时“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最初说新法令不好的那些人都连连称赞,但公孙鞅认为他们是“乱化之民”,将他们全部迁移到了边疆。自此以后,再也没人敢议论法令了。公孙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同时秦孝公最初“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的战略计划也被逐渐提上了日程。
图片拍摄 by 洛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