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舟酱
观众是动力。
没有观众,就没有表演。没有表演,就没有舞台艺术。观众是艺术家生命的全部。没有封闭在房间内的电影明星,观众是最重要的,观众是服务对象。
袁立演的改编自张恨水小说的电视剧《啼笑因缘》里有个片段给我很深的印象。那片子里袁立演的小姑娘是个唱京韵大鼓的,她遇到了失恋还是什么了不得的悲哀的事,带着哭腔给观众表演唱戏,她的盲女师傅生气地打断了表演说(大概是这样):“观众不是来看你哭的,收拾好心情再来唱戏。”
当时我觉得带着哭腔唱戏,感情到位,本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现在想想或许她应当唱的是一段高兴的事,又或许表演应当是与现实生活割裂开的,诚然的确应该用悲哀的情绪唱悲哀的歌,然而这悲哀却不应与个人无力控制的情感表现有任何关系,这样将损害表演。换个说法,人的不可控制的情感应该躲在一个虚假的面具之后,面具之前的是观众,是舞台,穿过面具的是用技巧过滤的,应当被适当表达,为戏剧服务的情感,人的第二个灵魂。
以上这些又让我想到《夜宴》里的戏中戏——令人感到不接地气的、不知来处的造作舞台表演。当时只觉得盗版的《哈姆莱特》荒唐,还记住了青女的美,周迅的嗓子。剧中提到过“隔着面具还看得出戏剧人物的喜悦、悲哀”,现在想想可能是在向古典戏剧致敬什么的,又仿佛的确有点我想象揣测中的意味。
观众是动力。
这个道理十三岁时就明白了,有了观众,水泥地也能变成舞台;没有观众,表演的人就成了遭人耻笑的小丑,或者疯子。可疯子是不怕没有观众的……
而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成观众,那睁眼看着,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演,卖力地演,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有潜在表象后的意义,潜台词、潜动作……都在说着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在表达着被过滤的感情。每一句台词都是谎言,哪怕至亲至爱。过去种种都是铺垫,未来都是潜伏在已知中的情节。一切都是假的…这我也能明白。
这篇日记也是假的,没有隐私,没有日记,没有“不认为会被发现、会被读到的”日记。没有,除非不要写在纸上,写在网络里。说出来的话和写下来的东西全都不属于自己了,这一切都是幌子。面具下的我已经感到麻木,感到恐惧,感到厌倦,感到悲哀,感到荒唐,感到讽刺,感到轻松,感到欣慰,感到歉疚……可惜可惜,可叹可叹,演技拙劣,歉意满满,请看官海涵。
*最早发布于豆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