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中,季杨杨的妈妈刘静,令人印象深刻,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他们夫妻二人因工作离开儿子多年,再次回到身边,遭到强烈排斥。
令人称赞的是,刘静非常理解孩子的心情和心理。知儿莫若母,也时不时开导杨杨的爸爸,当务之急,先缓和关系。
她意识到——错失的爱,要用理解和恰当的爱来弥补。在不懈的努力下,一家人重归于好、其乐融融。
直至刘静患病,担心影响爱人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自己默默地承受一切,显然让人心疼。
这位妈妈,理解孩子、了解爱人;考虑大局,从容应对。在坚持原则上,又以爱为前提,理智让步。
让我们看到,爱孩子是家庭的基础,懂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入职初,看了一个案例。一位知名幼儿教师的一篇故事文,深藏奥妙。
幼儿园正在组织一场活动,大孩子表演后得到了鼓励小奖品。小班一小不点儿磨着这位老师,“能不能也给我一个?求你了。”看孩子清澈渴望的眼睛,她满足了小不点儿的要求。
看到这里,我将想法记录在侧,认为有悖教育原则,让孩子轻易得到别人通过努力得来的奖品,是否合适?
工作五六年后,我又在旁边写下了一段话——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必须坚持所有原则,只要以爱基点,尝试读懂孩子,没有厉害地破坏教育,可以做出一点点让步。
要礼物的孩子3岁多,看到表演后哥哥姐姐的成就和崇拜感,也钟情于小礼物。背后是懂得求助自己的老师,渴望被满足,让老师动容。
背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三岁他,还在分离焦虑中,给不给?
还在熟悉以及与老师建立信任感期间,给不给?
心情郁闷,给不给?
偶尔也给孩子一些理解和甜头,并不失原则。
我的前一段记录和思考是不理解,只有工作;
后一段感悟和品味,添加了爱和理解。
当教育和爱有所冲突的时候。理性教育,感性爱,彼此不分割又相互约束更有利于孩子。
毕竟教育不能没有人情味,爱也不能没有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