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被西方人称为我国的“圣经”,中国人的温良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仁,礼是常人越不开,也是修身养性的朴素生活态度。现代快节奏下,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行为一体化,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是我们当下需要发扬与借鉴的。
我始终认为重拾旧卷是一件值得且难以持久的事,如何去正视,反思,融入都是一件难事。现在开始吧。一天三则。
另外,以后读书计划的所发感想归于文集《读书》。论语参考中国文联出版社《论语》。文中通假字不作注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18381/4b233ab77c9669ad.jpg)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圣贤之道,又能够实时实践、落实岂不是很令人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关于“学”,这个有不同的释义解说,李炳南在《论语讲要》中提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需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书本上的解释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是古代君子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学做人之道,无论是圣人还是士人,都离不开学。若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当称得上知行合一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人说:“做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悖逆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关于顺从兄长这一点注释,我不怎么赞同,我将其翻译为尊重爱护。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小到大,伟人也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的根本若是坏了,那身居高位,只会危害更大。在这里,孔子提出仁的根本是孝悌。普通人尽孝,养父母顺心意,推而广之,求学必请,战阵必勇,居官必廉,都是孝子行为,若能做到文中的这些社会,也就安定了。本立而道生,物本夯实,得以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爱之心就很少了。”
仁有本性而来,日常人与人相处要厚道,如果一个人的仁厚少,那么与他说道德,那就很难了。佛家说: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心学中认为天下没有心外之物,上文说过本立而道生,孝悌仁之本。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去修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