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纪》不存在的三国

作者: 作家苦旅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0:31 被阅读260次

    上一篇:《三国演义》:“三”之演义的数字代码

    前面的几篇里,我想用递进的关系一步步从五花八门的“三国”走入正史三国,因为几乎所有被后世关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会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易中天在《三国纪》里讲到三国这段历史时,是这样说的: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它并不十分重要。《三国演义》起初也无人问津,直到清代毛声山、毛宗岗父子增减改写点评之后才风行天下。然而正史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一直都很少有人问津。我想三国的文学形象是过度,但两次加工后的民间形象却被误认为是历史形象的现象是岌岌可危的。吕思勉在《三国史话》里说,我们而今来读历史,不在于知道的多少,而在于纠正历史,判别其真伪,我想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就做了一系列求史求实的工作,这一套书籍我一直在阅读,也在总结。

    那么文学形象这一点很值得说说,其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初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意在通俗化推广,但其实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有人评论是七分真,三分假,但我想除了主要历史人物存在是真的以外,事件上动过的手脚很大,也许是为了中国古人的价值取向需要,二元对立关系的需要,作者用衬托法,无中生有法,移花接木法等树立了三大人物,仁君——刘备,清官——诸葛亮,忠义勇将——关羽,于是就毫不留情的给对立人士贯以恶名,丑化曹丞相,周都督等。

    我不知这是否是那个年代“失是求似”的写作需要,现当代的作家郭沫若也改编了历史人物《屈原》,加入了婵娟和卫士两个人物,也使人物价值观符合现代人的伦理道德,突出其爱国情怀。虽《屈原》这本戏剧不长,看的人也不多,但我在《屈原不是诗人》里也借用施蛰存的文章《怎样怀念屈原》为其正名,我想屈原的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是存在大的出入的,随着时间的蔓延,一点点加大到很难逆转的情形,所以我才在此处戏说完三国,又正说三国,然而时间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指出,探讨,指教。

    为什么说罗贯中是“造梦写手”,其实他的造梦也是圆梦,并且还是个桃花梦。《三国演义》的开篇不是别的,而是桃园三结义,这之后也几乎内定了主人公以及主体思想,主人公是蜀,主体思想是“忠义”,刘备,诸葛亮,关张则分别代表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其实这三梦在传统二元对立的正邪价值观下,加上金庸笔下的无欲无求的隐士梦(庞统,诸葛亮),就是中国古代百姓的希望。若不是身逢乱世,比如而今的太平盛世,我们大可以宣扬“大同梦”,“小康梦”,但放回到东汉末年,却是不得,于是魏晋陶渊明和元末罗贯中都造了个“桃花梦”,只是一个在战乱中,即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一个在伊甸园中,即纯粹的理想。

    那么造梦的自己开心了,也许这是西方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理想放入了作品中,但若后人真要以史为鉴,还得还历史一个真相,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破梦之旅,破梦之旅并非解梦,而是泼了一瓢让人清醒之水。

    于是曹操的奸臣形象破了,周瑜小气的形象破了,刘备始终仁爱的明主形象破了,关羽忠义的形象破了,就连《三国演义》前言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断言也破了。有关于如何“破”的解说会在后面提到,这里便不一一分说。但三国起,三国灭却是必然,它们的稍纵即逝如同清朝晚期的谭嗣同倡议变法一样,都过于超前,且没有经验,只是清末的形式是内忧外患,而东汉末年的背景是由外戚专权,到党锢之祸,再到士族称雄,若没有旧秩序的恶意破坏者“董卓”的出现,也许天下就会直接落入权倾朝野的知识分子“士族”手中,而非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寒族手里,也许正是这个代表军阀势力的董卓出现,才使中原豪强寒族纷纷走上了军阀之路,最后在赤壁之后形成三股力量之势。

    那么它们的灭呢?主要还是势力的角逐,虽然《三国演义》里把胜败集中在几个人的斗智斗勇间,对诸葛亮的描写也颇有神化之举。然而历史的东西却不那么光怪陆离,有的更多的是合理性。

    其实刘备等人打下天下难,借荆州之事虽一边被说成机智,另一面也说明其处境艰难,得荆州之后,又得东州和益州,于是蜀国建立后,制定的路线是远离士族,即“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的方针,为什么要这样确立,因为阶级立场,刘备虽也为宗亲,却远不如刘表,刘焉之辈,更倾向于“寒族”,几股力量的混杂,就注定了守天下更难。

    而孙策,曹操也是,打天下初期也只有一千来兵,然曹操和刘备的前期方针很似相似,曹操和诸葛亮也是,只是他们在历史中存在先后顺序,但他们都是变革者,渴望建立“法家寒族之政权”,不同的是诸葛亮的依法治国的行动力更强,虽也有误杀。

    然之后曹丕登基称帝,便改变了其父的方针,起初他也是多任用自己人,即曹氏大将,但从谋略将才来说,最后还是士族司马懿受到重用,亲士族,放弃寒族的立场,这也注定了事后的灭亡。

    那么孙权呢?孙权非皇室宗亲,也非“挟天子的霸主”,然却是三国里最后灭亡的国家,也许就在于他起初就知道亲士族,把士族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捆绑到一起,和刘备的处境相似,孙权其父孙坚本是袁术的下属,最后传到孙权,则也是三大派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但只有淮泗将领是孙坚和孙策的旧部,但孙权采取的方针是“亲江东士族”,颇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智,人员任用上也有偏重,大都督之职位,由淮泗将领周瑜,到流亡北士鲁肃,南渡平民吕蒙,过渡到江东士族陆逊手中。这也是其治理最差,灭亡最迟的原因。

    其实虽说江东之地是孙家三代根基,然孙权死后便一蹶不振,兄弟自残,若东吴真能称帝,难免不像东汉一样,陷入幼帝继位,外戚专权,党锢之祸的地步。

    三国起,三国灭,若不是罗贯中这一造梦能手,把三国解释为“心机,算计,权术,谋略”的叠加,也许这段“三国事”就随历史淹没。并不会被如此重视。虽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都令人唏嘘,大有壮志未酬身先死之无奈,但可喜的是三百年的的隋唐之后的政治路线确实走上了“庶族”只是非法家,而是遵了儒释道。所以我才说这是不存在的三国,文学家的作品放大了历史,本来无错,但后人以文学作品论历史全貌,还是欠妥。写此文,尤表此意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四十五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纪》不存在的三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r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