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九月六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休息了一个来月,这是新学期开课第一天。如果没有每天复习的话,可能听过的都忘了差不多了。因为对于我们凡夫来讲,这些内容确实是很陌生的,平时接触得很少,不学佛法的人基本上听不到。而且这些观念很多都是跟我们原有的观念相冲突、相违背的,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入心很难呐!所以如果稍微时间长一点不复习、不学习就会遗忘。当然终究、彻底来讲是忘不了的,听一遍都忘不了,都存到阿赖耶识当中。但是从我们凡夫目前第六意识运作的角度来讲,如果不持续地熏习,就很容易忘掉的,想不起来了。如果忘掉了,那这个法对我们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佛法是心法,要不断地转化我们原有的错误观念的,如果你都忘了,那就没办法转了,对吧?所以要反复地熏习、学习才行的。
我们讲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了蛮久了,到现在为止24讲了。前14讲主要介绍唯识的核心的道理,如果不熟悉那些基本的核心道理的话,学唯识、特别是去学《百法明门论》,这么多名相可能会抓不到要点。所以之前做了一些相关的准备。那些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没有了解的人,课后要去补一补。
上讲回顾
上讲学了随烦恼。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分化出来的、细化出来的,或者说这种烦恼的心理状态是从根本烦恼中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相互作用以后,产生出来的分支——与根本烦恼相比,随烦恼稍是势力小一点的心理状态。
随烦恼一共有二十六个,之前我们学了八个,今天我们就从第九个“嫉”开始学。
新课学习
【论文:九嫉】
这个“嫉”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嫉妒,但是佛法的解释会比较深刻一点,我们了解一下。
《瑜伽师地论》:“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
心怀染污,染污就是烦恼。大家要习惯,你听到染污就要想到烦恼,它们是同义词,就是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心里面有这个烦恼在,所以看到别人好(这个荣也可以当兴盛,各方面都很好),心里不欢喜,通俗讲就是见不得人好。这种心态就叫“嫉”。
《显扬圣教论》:“嫉者,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心妒不悦为体。能障慈仁为业;乃至增长嫉为业。”
《显扬圣教论》说“嫉者,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比如说显现出来的一种内心的修养、道德,比如搞学术的人学术水平高,还有名声、名誉非常好,别人对他很恭敬,给予他很多利养。对于这种情况内心妒忌、不愉悦、不高兴,为嫉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能有什么作用?“能障慈仁为业”,就是能够障碍我们内心生起慈悲、仁慈为它的一个作用,有这样一种后果。还可以“增长嫉为业”,如果不断地有嫉这种心态出现,就会形成一种熏习的惯性,会强化这种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学了这些烦恼法以后才有一个对照的镜子,是不是?如果我们都不了解这些烦恼法的话,你谈什么去对治、化解它呢?那是没办法对治化解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它。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这个稍微有点不一样,什么是“嫉”呢?就是“于他盛事”(他人的种种兴盛的好事情),心妒为他的自性、自体,就是内心有嫉妒。“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就是忍受不了,通俗讲就是前面讲的见不得人好。内心的妒忌心就生起来了。
会导致什么后果、有什么作用?“自住忧苦所依为业”,就会导致他的内心处在一种忧愁苦恼的状态当中。嫉妒心一起来,我们应该很熟悉的,是吧?从小到大我就不相信在座的诸位没嫉妒过,对吧?嫉妒心起来了,内心是不是又忧愁又苦恼不自在了?这个就是嫉心所带来的一个后果。
大乘基法师:“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言忧戚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亦瞋分为体。”
详细一点,什么是嫉呢?“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殉自名利是什么意思呢?殉就是死的意思。就是说为了名利可以去死,知道吗?就是把名利看得很重,死要面子活受罪,乃至死都可以!把名利看得非常重要,为了名利都可以去死。“不耐他荣”,不能忍耐别人的种种荣耀、兴盛的这种状态,妒忌为它的自体自性。
有什么作用呢?“能障不嫉”。嫉的心不断地涌现出来,就会障碍生起不嫉的善心所,是不是?不嫉是一种善法、善心所。有嫉就障碍不嫉的善心。“忧戚为业”,忧就是忧愁,戚是什么意思?就是悲哀、悲伤,会有忧愁悲伤的作用。
“言忧戚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忧愁悲伤内心就不安稳,处在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这是一种什么根本烦恼呢?“亦瞋分为体”,就是瞋根本烦恼为嫉的自体。就是这个嫉是从瞋根本烦恼细化分化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根源就是有嗔心。同时其实还有什么?还有贪心,知道吗?所以其实烦恼之间不是绝然没有关系的,其实只是心在起的作用,对吧?是没办法完全独立开来的。只不过说它侧重于某一方面,偏向于某一方面,以这个为主要地提出来告诉我们。
嫉是一个烦恼,不嫉就是一个善心所。其实佛教里面有对治这个嫉的,大家能想得起来是什么法门吗?就是随喜,就是看见别人有好事情,就发自内心地随着这个事情生欢喜心。所以随喜是一个很好的对治我们烦恼、特别是对治嫉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养成随喜的习惯,刚开始可能比较难,但是你随喜多了、随喜心态生起来多了,就会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回生二回熟,三次四次可能就成了自然了,对吧?所以这些心理作用、心理状态都是我们自己熏习培养出来的,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你说我干嘛要培养?你要知道嫉的坏处,随喜的好处。因为嫉会困住我们、障碍我们,给我们带来种种身心的障碍。随喜可以让我们的心量越来越大,然后跟别人的各种因缘越来越好。这个都是在改善我们和别人的生命境界的,对吧?都是离苦得乐的因。
【论文:十悭】
《瑜伽师地论》:“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
讲得很简单。“于资生具”是什么意思呢?资就是滋养、资助我们生存的种种的物资,这些物资器具简单讲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些资源,对这些资源深深地怀着鄙吝,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吝啬、小气,就是那种很低劣、很吝啬的心态,这种心态就叫“悭”。通俗讲就是小气、抠门,就是吝啬。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这里讲得详细一点,什么是悭呢?“谓施相违,心吝为性”,与布施相违背的一种心态,就是内心非常吝啬。之前讲过布施,布施是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施舍出去,比如说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布施就是给予、布施出去。那么“悭”是跟“施”相反的,舍不得布施出去,是障碍布施的一种心态。
他这里就解释一下,就是“谓于财等(财等就是财、法、无畏施这种常见的三种布施),生吝惜故。”,我们知道财施会得财富的果报,法施会得智慧的果报,无畏施会得安乐的果报。如果我们对于这些资源都很吝惜、不布施,眼前你好像没有损失什么,其实从长远的因果的角度来讲,你悭什么、吝惜什么,你将来就缺什么,真的是这种果报的。从眼前的角度来看,你缺什么你才会吝惜什么,是从心态上来论的,并不是从物质上来论的。虽然表面上你拥有一些财富,但是你很小气,其实从一个侧面来讲是因为你的心不满足,你才吝惜它,对吧?你内心缺乏,这种缺乏的心态,从自心的角度来讲,你将来都会导致贫穷的果报。先不要说人与人之间互通互动的这种结果了,单从自心的因果角度来讲,吝惜吝啬其实都不是好事情。
“不能惠施”,不能够布施出去给他人。“如是为悭”这就是悭。“心遍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这种悭的心所,它普遍地执著种种的利养众具,对于自己的物资资源普遍地执著,就是一种贪的烦恼为它的根。“与无厌足所依为业”,会有一个什么作用?会让人心无厌足,悭习惯了,总也不满足。总也不满足的心态侧面反面讲是匮乏的心态,是贫穷的心态,当下就是一种贫穷的心态,这种贫穷的心态,将来会感招贫穷的果报,因果从心建立是这样子的。
“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有这样的人,大家应该见过吧?那些没有什么需要用的东西,他拼命地往家里摞,都要保存,积在那里,有些人甚至把家里变成了一个大仓库一样的。以前看到好几例这种新闻报道,那个人把他家变成了像废品收购站一样的地方,什么都有,他看见什么就往家里捡,也不管有用没用,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悭的心态。我们一般稍微正常一点的人还要考虑一下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用,对吧?悭心所比较严重的人,他不管这些的,他就是一种习惯性地要往家里不断地去收集去摞,就这种心态,这是比较严重的。
大乘基法师:“言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
说得简洁一点。他说悭就是耽着法、财,耽误执着在这种法、财上面。法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学问、知识、佛法。财就是种种财物。不能够去施舍布施,“秘悋为性”,秘就是藏起来,不给人家看见,就是秘密地把它好好地收起来、藏起来。悋就是吝惜吝啬的。“能障不悭”,悭就障不悭的善行。“鄙畜为业”是什么意思呢?鄙就是低下、低劣。畜就是积蓄,就是前面讲的“非所用物犹恒积聚”,反正什么东西看见了就要把它拿过来存在那里。“亦贪分也”也是贪根本烦恼的这个部分。
这个悭就是一种烦恼,这个烦恼法对我们构成的障碍其实蛮大的,特别是学佛的人对佛法的悭贪,不舍得布施给人家,人家想问你一些佛法的内容,你为了好像占有更多的资源显得高明,不想让人知道,这种心态就是悭法的心态。这种心态将来导致的果报就是你学佛法的障碍,你将来学佛就很难遇到人家给你讲佛法,得愚痴果报。那么这一方面需要发菩提心才比较容易克服。你要知道这个佛法越多人知道越好,众生无边誓愿度啊,你不但不悭,你需要主动地去把它给弘扬出去,利益众生才行的,对吧?所以悭法绝对有违菩提道、解脱道的,跟佛法的精神是大大的相违背道而驰的,这个是悭要注意的。
【论文:十一无惭】
《瑜伽师地论》:“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无惭。”
“无惭”就是于所作的罪过、过失,“望己不羞”什么意思呢?“望”就是对照自己内心种种的标准、价值、规则,自己发的种种愿望违背了以后、有过失以后,并不产生羞愧、羞耻。本来想要好好去帮助别人的,或者好好学佛的,但是实际的行为损害别人,在佛法上不努力、懈怠、放逸。也能发现这个问题,发现了以后没有羞耻感,好像理所当然,这种就叫做无惭。评判标准是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没有羞愧,这就叫无惭。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前面的都一样的,就多了一句“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就是所有的烦恼起来,包括前面的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后面的随烦恼,只要有烦恼法起来都会伴随着无惭。它就是一个帮凶一样的。有惭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起来。只有无惭了才会出现烦恼。
大乘基法师:“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挋(zhèn)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言不顾者,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挋贤善,不耻过恶。能障碍惭,生长恶行故。”
这个详细一点。他说无惭者就是“不顾自、法”。“不顾自”,自就是自身。比如说我们的身份是佛弟子,你不顾及自己的这种身份、这种状态。“不顾法”,狭义的讲就是佛法,就是你学的佛法,要求、标准你都不顾。然后“轻挋(zhèn)贤善为性”,轻就是轻视,“挋”的本意就是擦拭的意思,它引申为拒绝的意思。就是轻视拒绝贤善之法为它的体性,为这种心理状态。贤就是好的,善当然也是就是说种种的佛法当中的善法,这些他轻视拒绝排斥。然后“能障于惭”,这样的心态就会“障于惭”的这种善心所,我们之前学的一个“惭”、“愧”是善心所,记得吧?无惭就障惭。“生长恶行为业”,有了无惭,在无惭的这种心理状态下,就会导致增长种种的恶行,身口意的恶行就容易增长。
“言不顾者,谓于自、法无所顾者。”就是对于自己的这种身份、学的内容、学的佛法都无所顾及。“轻挋(zhèn)贤善”,前面讲了就是轻视拒绝种种的善法!“不耻过恶”,对于种种的过恶不感到羞耻。“能障碍惭,生长恶行故。”
“无惭”心所,我们对照自身来说,可能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有些人反省能力强一点的、要求高一点的,他就很容易产生惭的心所,一发现自己有过失,他就会惭。一有惭的心起来了以后,是不是就很容易改了?所以这样的人进步就很快,改过就非常容易。那么有一些人由于内心的状态不一样,他不善于反省自己,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怎么高,然后犯的种种过失也觉得无所谓。那么这样一种情况,他的这种惭的心就很难发起来。如果这种惭的心所不容易激发起来的话,那么他一旦出现了过失,改起来非常的不容易。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惭和愧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心理状态、心理功能。无惭无愧是很要命的一个烦恼。后面会讲无惭无愧是中随烦恼。烦恼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后面会介绍。
【论文:十二无愧】
《瑜伽师地论》:“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无愧。”
就是于所作的种种罪过、过失,相对于他人来讲,他没有羞耻。“望他”的意思就是说这种过失的评判标准在外界。前面的是在内心,这个评判标准在外界,比如说社会舆论、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种种的风俗习惯,他违背了以后、损害到别人了,没有一种羞耻,这种心理状态就叫无愧。愧就是指愧对他人,惭就是指愧对自己。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这个跟前面的差不多,就是面对别人的时候不会觉得羞耻。
大乘基法师:“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言不顾世间等义者,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非。能障于愧,生长恶行故。”
无愧就是“不顾世间”,不去顾虑世间的种种规范、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啥都不顾,然后崇尚、看重暴力恶行为无愧的一种自体。“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这个都好理解。
他解释一下,“言不顾世间等义者,谓于世间无所顾者。” 就是于世间法,大家遵循的规范规则,他都不顾及,然后崇尚看重这种种种暴力恶行,“不耻过非”,对于种种过失他不羞耻!“能障于愧,生长恶行故。”用通俗的大白话讲,这种人没有考虑他人的习惯,就是凭着自己的烦恼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做了种种伤害他人的事情、种种过失,他也无所谓。这样的人有没有?应该说很多的,社会上犯罪分子里面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但是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这个是要非常小心去对治避免的,因为这是一个会导致我们不断堕落的心理状态。
小随、中随、大随烦恼的定义
上面的十二种随烦恼中,刚才前面讲的无惭无愧,就是二中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前面的忿、恨、恼、嫉……前面十个是小随烦恼。后面我们要学的八个就是大随烦恼。我们看一下小随、中随、大随烦恼的定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无惭者“轻拒贤善”,无愧者“崇重暴恶”,是其不同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这一段文是《成唯识论》里面引过来的,稍微简单过一遍。
随烦恼的“随”字有三个意思,我们知道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分化出来、细化出来的,那么“随有三层意思:一个就是自类俱起,就是依止于根本烦恼自己起来了。比如说前面讲的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都是自己就可以起来,是小随烦恼,只占了一条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如果是自类俱起,同时又遍不善性,就是普遍伴随于种种不善心所的这种性质,那么这个就是中随烦恼,就是刚才我们学的无惭无愧。无惭无愧自己可以起来,同时它又可以跟其它不善的烦恼心同时相伴,就是伴随它们或支助它们起来。那么三者遍诸染心,就是这种烦恼法普遍的遍一切的烦恼,同时又是不善的,而且同时又能够自己起来。三条都占了的,就叫做大随烦恼。
前面十个是小随的、可以自己起来的,后面十一十二无惭无愧,是中随烦恼,又能自己起,又同时遍不善性。最后面八个我们还没学,下一步要学的,八个就是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些又可以自己起,又是遍不善性,同时又遍种种的烦恼染心,所以这就是大随烦恼。
好,接下来我们就看大随烦恼的第十三个不信。
【论文:十三不信】
善心所第一个就叫信,这个不信跟信是相反的。
《瑜伽师地论》:“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也很简单,什么是不信?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心不清净,心不清净什么意思?就是犹豫不决。就是既不了解,又不接受,就是处于一种浑浊的状态。同时对于佛法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基本道理“生不顺解”,就是不随顺、不理解、不接受,这就是不信。一般不学佛的人就会说难道不信佛法就属于大随烦恼吗?好像我们很武断一样。我之前跟大家介绍过,《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佛法,是就着真实相来讲的。判断法最后是善还是不善的一个参照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跟真相相应,是随顺真相还是不随顺真相,是这样来判断的。你不随顺真相、不能导归真相的都是不善法。因为佛法,说实在的它真的是把宇宙生命真相搞清楚了的,它就是讲真理!你违背了真理,这个就是不善法。所以不信佛法,这就是一个大随烦恼。你不信世间的东西有什么关系?世间法本来就是戏论,你信与不信,不构成是烦恼或不是烦恼的问题。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什么是不信?“谓信所治”,就是前面善心所,信所对治的烦恼。不信,不信就想办法去信,是不是?通过了解佛法,慢慢产生信心。“于业、果等不正信顺”,业就是业因,果就是果报,就是因果。这个因果当然是指佛法里面揭示的真实的因果,不是世间人讲的假相层面的因果。“于业、果等不正信顺”,不能正确地相信随顺。“心不清净为性”,内心混浊、迷惑、犹豫不决。“能与懈怠所依为业”,不信佛法,不信真实的道理,就不可能去修行这些道理,不可能去观修实证它,不观修实证就是懈怠。所以懈怠也是就着佛法来讲的,就着真相来讲的。你对世间法再精进、再努力,那个都叫懈怠。只要你离开了趋向真实的努力、趋向学习佛法、趋向向真相靠近的努力,都叫懈怠。所以你不信佛法就会不修不观不正,当然就是懈怠。
大乘基法师:“言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言堕依者,不信之者多懈怠故。”
大意都差不多,这个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他说什么是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实——就是真实的一种存在,即佛法讲的真相、真理。德——就是有功德的,有种种的功德。能,有不同的说法,有作用的意思。同时这个能也包括了这些真实功德你可以证得的,你可以通过修证去证得的,能达到的意思。
这种真实的对境,“于实、德、能不忍乐欲”不能够忍可,没有那种好乐的欲望。这里为什么叫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干嘛要用这个“忍”字?这个字在佛法里面很常见,比如说“无生法忍”。比如说对佛讲的道理就要“忍可”。为什么叫忍呢?用这个字,虽然是认可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忍呢?因为佛法讲的种种真实的功德与作用,都超越了我们凡夫的境界。你必须得忍,不是你一听就能够很顺的、很轻松的接受的。所以这个忍字就凸显了我们凡夫的一个状态,跟圣者所说的真相的差距,所以要忍。我们很多人学佛学的没多久,好像作用不明显,他就忍不住了,他就开始怀疑佛法了。他不知道我们凡夫跟圣者讲的真相差距有多大。如果看清楚了这个差距,就服帖了,就能忍了。所以这个“忍”字,我们学佛人要好好用理性去体会一下,要忍!
“心秽为性”,心里面不清净、污浊,比如说怀疑,怀疑就是一种不清净的状态,就是一种污浊。然后无明、迷惑颠倒,搞不清楚,你才不信。那么这个状态其实都是心里面内心不清净,“心秽”的一种状态。“能障净心,堕依为业。”,这个堕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堕落依不信产生。不信就一定堕落,就有这个后果!他这里解释一下,“言堕依者,不信之者多懈怠故。”对于实德能这种让我们能够见真相、得解脱得自在的对境,你不信,不信当然就会不去修证,就懈怠了,懈怠会怎么样?堕落。什么叫堕落?就是在六道里面上上下下,而且在六道里面,在下三道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上三道的时间。大家能想得通为什么吗?烦恼重,你看烦恼法二十六个,对吧?还有四个不定的,如果算上四个不定的,共三十个。善心所有多少?十一个。十一个善心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个问题我上次讲过。可以说十一个善心所里面,包括我们佛弟子、修行人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有几个。它是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你不培养就没有!你看我们培养了那么久,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你说一说你到底有多少善心所?可以回去对照一下。在这十一个中,很多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就是很严重。所以我们是以烦恼为主驱使的一种生命状态,那么在下三道的时间多当然很正常,绝大多数时候都在那里面泡着,因为烦恼就是恶道的因。
【论文:十四懈怠】
《瑜伽师地论》:“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什么叫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就是贪着执着睡眠,“偃卧”就是仰面朝天地躺着。以睡眠为舒服,其实这里就是以睡眠偃卧为代表来概括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这样的种种的情况,以那些为快乐。然后怎么样?白天黑夜的时间都白白地浪费了。
“舍众善品”,就是得不到种种的善法,品就是品类品种,种种不同的善法都得不到、都失去了。当然粗略讲善法就是修行佛法的善法、善品,详细讲就是三十七道品所有的佛法。
那么这个就是懈怠的一个情况。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什么是懈怠?就是精进要对治的。我们知道懈怠跟精进是一个相反的状态,懈怠就不精进,精进就不是懈怠,所以要以精进这种心所来对治我们的懈怠。
“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就是于佛法里面种种的善法,生不起那种勇猛精进修证的心态为懈怠的自性、自体。“能障勤修众善为业”,当然,不勇进修善就会障碍勤修众善。
大乘基法师:“言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言增染者,以懈怠者,滋长染故。”
稍微详细一点,什么是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这个语法结构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要分开来看,善恶品修断就是修善断恶这样的一个情况当中“懒惰为性”,就是懒惰为懈怠的自体。这样当然就障精进,增长种种的烦恼染污为它的一个作用,就有这样的后果。
“言增染者,以懈怠者,滋长染故”,介绍一下什么是增染?对于种种善法懒惰、不去修、不去学,然后就会滋长种种的染污、烦恼,种种的内心的不良的心理、心所,这个就是一个懈怠的情况。
我们讲修行佛法要勇猛精进,懈怠不可能会成就的。但是有一种隐性的懈怠,我们不容易发现。什么叫隐性的懈怠?就是打着佛法的旗号,搞与佛法无关的东西。然后搞了以后心里觉得很安慰——你看我在很精进地修行佛法。至于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每个人可以对照自己,这种情况在末法时代很多。
所以说所谓的懈怠精进,要分清楚它的性质,要看清楚它在攀缘什么对境。如果它攀缘的是跟佛法没有关系的,或者说是只是佛法的一种外相形式,没有佛法内核的。什么是佛法内核?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就是般若正见,如果离开了般若正见,你搞种种打着大乘佛法旗号的事业,你也不算精进,也可以说是懈怠。这个问题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多想一想,尽量避免这种懈怠、假精进的陷阱。
【论文:十五放逸】
《瑜伽师地论》“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这个就是于种种的善法,不乐于精勤地修行;于种种的恶法心不防护,故名放逸。就是既不修善,也不防非止恶,这就是放逸。比如说勤修善法是积极的、是一种主动的状态,而防护恶法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但是也是要做的,那么这种主动的精进和被动的防护都不干,就是断恶修善都不干,就是一种放逸的心理状态。
《显扬圣教论》:“放逸者,谓总贪瞋痴懈怠为体。由依此故,心不制止恶不善法,及不修习彼对治法,障不放逸为业;乃至增长放逸为业。如经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
什么是放逸?就是“总摄贪嗔痴懈怠为体”,贪嗔痴懈怠四个,这四个心所合起来就是放逸,为放逸的状态。你看贪嗔痴懈怠,本来贪嗔痴是六根本烦恼里面的三个,懈怠就是一个随烦恼,对吧?这随烦恼加上三个根本烦恼,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放逸的心理状态、心所。这个就是放逸的内容。
“由依此故,心不制止恶不善法”,依止这个贪嗔痴懈怠,然后心就不去制止那种种种的恶不善法,就是不断恶。也“不修习彼对治”,彼对治就是对治恶法的,是什么法?善法——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三善根加上精进,就是四善根,也不修四种善法。
“障不放逸为业”,放逸当然就障不放逸的这种情况了。“乃至增长放逸为业”,放逸了会继续放逸。放逸一次就增加了一次放逸的业,增加了一次放逸的习气!“经中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对于这种佛法当中的善法不修,这种凡夫的种种的恶法、烦恼法不断,这样就看得出来肯定是要生死轮回的,因为没有修出离生死轮回的因。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意思差不多,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放逸?“依贪嗔痴懈怠”,这四个恶法、四个烦恼法。“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种种内心的烦恼法都不去防护,不去对治它。“于诸善品不能修习”,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叫做放逸。导致不善(就是恶)的能增长、善法能退失这样一个后果。
大乘基法师:“言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什么是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这也是他习惯的一个文法,就是于染污之恶法不能防止,于清净善法不能修行。“纵荡为性”,纵,放纵,荡就是动荡不安、不安稳的状态,就像水波的荡漾。放纵自己的习气,然后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动荡不安,以这样的状态为放逸的自体。能够障碍不放逸,能够增加增长种种恶法,减损善法为它的一个作用、后果。
【论文:十六昏沉】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昏沈?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什么是昏沉?这个词语我们应该听过很多,我们一般理解的昏沉就是打瞌睡,那也是昏沉的一种。
“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就是这个心不调柔、不顺畅、不听话,简单讲就是心不听话。比如说你想很清醒地念佛,昏沉就让你念不下去,就让你打瞌睡,完成不了念佛的任务,或者说你当下要修行的任务你完成不了,所以叫无所堪任。堪就是担当,任就是担任嘛。这种昏沉的状态让你当下要缘修的内容完成不了。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听课,本来你要很专注地听,但是这昏沉一上来,你就没办法专注,你就听不了了,完成不了这个专注听的任务了。“蒙昧为性”,蒙就是不清醒,昧就是迷迷糊糊,昏昧,就是不清醒的一种意识状态。这是一种昏沉的状态,是痴之分,属于根本烦恼里面痴的性质。
“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昏沉是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就跟一切烦恼相应,也是随烦恼所依。它会导致种种烦恼生起来,包括随烦恼生起来。所以在昏沉的这种意识状态、心理状态下,是会产生种种的烦恼的。
大乘基法师:“言惛沉者(惛,多了一个竖心旁,意思一样),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或曰:惛沉与痴何别?曰:痴于境迷暗为性,正障无痴而非瞢董;惛沉于境瞢董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大乘基法师讲得详细一点,什么是昏沉?就是“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刚才前面讲的,我们的心本来要攀缘一个对境、要安住在一个对境上,但是他安住不了,完成不了这个任务。“能障轻安”就是能障碍我们修定。毘钵舍那就是观,轻安就是修定。我们修定要经过轻安,要调整内心到一个轻安的状态。轻安就是定,毘钵舍那就是观,定了以后要观。昏沉就会障碍我们的定和观,也就是止观,有这个后果。
“或曰,惛沉与痴何别?曰痴于境迷暗为性,”,痴就是前面讲的六根本烦恼里面的痴,痴是一种对于对境迷暗为性,就是不清楚、不了解所对的境况,就是愚痴或无明。就是以不清楚对境的情况为痴的体性。那么痴会障碍无痴,障碍智慧。但是痴不是瞢董,瞢董的意思就是迷迷糊糊、意识不清晰。痴不是这样的,它可以意识很清明、很清醒,但是对对境不了解。这个昏沉就是瞢董,就是迷迷糊糊,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意识不清明、不清醒了,这样一种状态。“惛沉于境瞢董为相”,比如说我们打瞌睡了,就是意识不清醒,就迷迷糊糊了。
“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昏沉它导致的后果就是让我们修不了定了,入不了定。但是昏沉的内涵不是说对对境不清醒、不清晰明了,主要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昏沉了,对对境当然也是不清晰、不了解的,但是它偏向于瞢董,就是意识不清明的状态,昏沉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小结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八个随烦恼法。这个烦恼法虽然说从百法的角度讲都是虚妄的——百法第一句是什么?“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记得吧?既然一切法无我,为什么还要学还要讲?因为我们凡夫的状态就是这样子的,不了解凡夫的状态,就解决不了我们凡夫的问题,所以虽然从实相角度讲,烦恼法也是虚妄的,但是这个虚妄对于已经处在虚妄当中的凡夫来讲,是需要面对的,是需要解决的!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