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日反思的第一篇复盘文。(1/31)
01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提到“以教为学”,他有2条重要的个人经验,它们分别是:
-
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
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正是这两个建议,让我再次打开对复盘的资源层面的探索。我在复盘这件事,你千万不要犯与我一样的错!一文中,提到了邱昭良老师对复盘的观点。但在他的字里行间中也透露出并非所有对复盘有所研究的人,和他有着一致的观点。
比如,邱昭良老师认为,PDCA环不是复盘,它和复盘是有差别的。但我在秋叶大叔的公众号中就看到过,大叔介绍了这个工具来进行复盘。
再比如,邱老师认为复盘的本质是对自己个人亲身经历的过去经验进行学习,所以他人的经历并不属于复盘。而在陈中老师《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一书中提到,对自己和对他人经历的复盘都是复盘。
不止如此,陈老师对复盘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还表达了更为广泛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人不在使用复盘。比如,看到某人赚了很多钱,有人就认为他是因为某某人的缘故。这就是那个人复盘之后得出的结论。再比如,我们阅读学习,或是参加培训,其实是在学习别人复盘之后的结论。由此可见,复盘其实每人都在做,但不是每给人都意识到了,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到位了。
因为,不管对复盘的定义范围是否一致,但对复盘的步骤,都基本有着一致的共识:回顾-反思-提炼(或称探究)-应用(或称提升能力)。前面三个步骤是行动,应用从而提升能力是最后达到的结果。
在前文的这些认知铺垫下,结合刻意练习的建议,我觉得系统的复盘,我可以一个个步骤进行练习。因此,我为自己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定下了一个“日反思项目”。(具体做法可以阅读惊喜!终于看到了自己以前看不到的“智慧”!,参照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的做法。)
02
昨晚,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做完自己12月的月计划之后,就进行了12月1日的日反思。我反思了自己与婆婆昨夜就要不要换用新电饭煲事宜上的分歧。这就是表面的问题。
实际的问题是,我婆婆在抱怨朵朵衣服买的太多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想到我妈向我抱怨我们给朵朵穿的太土。于是,我就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双十一买的新电饭煲还在阳台放着,我就开始头疼,觉得很挤很碍眼。于是,就嚷嚷着要把家里旧的换掉。所以,实际问题是我厌烦我两个妈对我发放的她们的抱怨。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分别从内部原因(分别从认知(包括思维和假设)、情绪和行为三个层次)以及外部原因进行反思。
从我自己角度来看,我有一个错误假设,我认为我的两个妈应该顾虑我的感受,而要压抑自己的不满,不要向我表达不满意。此外,她们之所以反复和我说,与我的行为层面的对策也有关系。因为我一直秉承谁带朵朵就谁做主的原则,所以,她们怎么说,我都赞同。所以,她们自然觉得我是赞同她们各自策略的。外部原因在于我的2个妈妈在生活习惯及信念价值观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别。
那我要怎么处理呢?
从假设层面,我要排除“应该的暴君”,没有什么是应该必须怎么样的。我妈妈们没有应该必须满意对方选择的义务,我也没有应该必须迎合她们不同选择的义务。我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不会强求她们一定要来认同和据此执行。
从行为层面,我不会再一味的迎合瞎点头,而不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因为,我这样的行为,是逃避了与她们进行真实的沟通。只是,我还需要摸索找到双方都感觉舒服的合适的沟通方式。
我之前的假设也好,行为策略也好,是自己偷懒的想法,为了避免冲突,逃避一定的责任。可以在表面保持和睦,但会不间断的重复发生,因此需要我做出调整!
03
以上是我第一天的反思文章,在昨晚的基础上,进行二遍输出。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昨天的反思结论上,我今天得出的最后解决的方式出现了变化。昨晚,我觉得自己的行为策略可以继续下去,而我的错误假设可以调整为2个妈妈都和我说,是因为她们都亲近我,也不见她们与别人这么说。
但今天想这么写的时候,我觉得对我行为改变的力量不够。于是,我进行了2次加工反思,最后确定了上文的解决方案。
不逃避矛盾,用合适的方法说出说清自己的看法,不强求她们的认同,但需要她们知道我的想法。没有什么是应该怎么样的,因为,我们每给人都有自己价值判断。
我们都一致觉得这个应该,也只能说明,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价值判断一致,但它无所谓对错,只是我们自己这么认为,而已!
ChangeLog
“复盘+”代言人完成时间:2018年12月02日17:22:3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