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7篇原创文章
关键词:上进/励志/主动
去年有一个不是很热的热词——间歇性上进。
当时就有注意到这一个词,觉得非常形象,我也主动对号入座了。
间歇性上进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改变自己,或者想要养成某种习惯,达成某些目标的状态。一般一周左右就会自动放弃或者忘记这个事了。
这词的热度已经过去了,但这个现象一直都在。留心微信就会发现朋友圈里总有一些朋友非常励志,今天要减肥,晚上要吃蔬菜沙拉,半个月之后要看到马甲线。半个月之后回头删朋友圈,等到明年夏天悄悄的换了个图做头像:“不减十斤不换头像”。
为频繁发圈和接连迭起的热情点赞吧。
中国有句古话,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呼声大,随大流,一起参与开头的人太多了,能够走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呢?因为把上进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成一种自我安慰。应该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比如说今天熬夜追剧到两点,充满罪恶感地放下手机,你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早睡,从明天开始11点前睡觉。
第二天的情况不用多说,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很好地去实现自己计划好的事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把事后的计划,当做一种减轻罪恶感的手段,并非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目标去设立这个计划。
说白了这么做只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一旦安慰了到了自己,那也就不会再继续做了。
出现这种情况,最好在做出计划之前,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找出行动背后的真正目标,比如说我从明天开始早睡。
为什么要早睡?
“熬夜第二天状态太糟糕了。”
那你希望自己什么状态?
“每天可以早起,精力充沛”
通过对自己的连续追问就可以找出有价值的核心内。
我有一个女会员是做美容行业的,她对自己的身材,样貌都非常的注重,唯一的缺点就是懒了一点。
她希望我能够督促他健身,并约定下周一早晨八点一定过来,无论刮风下雨。
下周一早晨天气晴朗,她如期没来。她发信息道歉,我说,你不用道歉,没有人会因为你失去对自己的承诺,而不高兴。
身体是自己的,运动这件事情也是自己的,总把事情寄托于别人,希望别人去监督你,恨不得别人帮你去做运动,就是那完全可以放弃了,因为注定没有结果,到最后自己一定也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去推脱。
被别人骂醒,永远不如自己彻底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下决心去完成它。
《高绩效教练》中就有一个滑雪教练教学生打网球,并且学生取得好成绩的荒唐故事,故事看似荒唐,确有道理。
因为滑雪教练不懂网球,所以他在上课中只做两件事,一是夸学生动作漂亮,二是问学生,觉得自己哪里可以做更好。
和往日严厉的专业教练一个劲地批评学生动作错误不同,滑雪教练让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并且意识到打球是自己的事,而非教练的。
不再盯着自己做不好的地方,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地朝自己所设立的目标迈进,你也可以摆脱间歇性上进。
毕竟注意力在哪里,吸引力就在哪里。
—end—
往期相关文章《在决定人生的五年中,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卓越?》
推荐书:《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罗伯特.弗里茨
作者是音乐家出身,凭借出色的能力开发了“创造力”课程,他介绍了人们集中注意力去做事的三个阶段,和如何从不同阶段中获得源源不断地推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