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又有机会听到王瑀老师的课,再次感受“思考金三角”的魅力

王老师通过真实的小故事,吸引人的情境,有趣的任务设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再借助麻吉星教学系统,让学生的“思考被看见”

最后通过让学生设计图例任务,猜测别组设计的图例,对图例设计进行评分让学生的思考“扩展、转化、再应用”

课堂中我观察到两个细节,一个是王老师不断的在看手表,说明这节课在时间安排上一定是王老师比较关注的;还有一个是多次提醒学生不要不停的按反馈器。针对这两个细节,提提我的想法:
一,这节课的基本环节是首先观察思考日本图例修改案例;然后三道选择,思考图例代表的含义并总结归纳出图例设计方法;最后进行图例设计竞赛。我在想能不能将第二环节和第一环节进行融合,呈现日本图例修改前和修改后,让学生选择认为合适的并说明理由,最后学生再进行交流讨论,自主得出设计图例的方法。这样应该可以移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图例设计的注意点。

二、我在上课时也遇到学生不断按答题器的情况,还不只一个学生。课后反思学生不断按答题器,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对答案不确定,不断的修改,当然不排除刚开始孩子出于好奇心不断的去按。之后的课堂,在需要答题前,我会先让学生在心里想好答案,等几秒钟,等学生差不多有答案了,再让学生开始使用答题器答题,这样反而答题效率提高了,学生思考答题也不会受到干扰。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小想法,希望大家留言批评指正。
再次感谢王老师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下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