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摘星阁国学与传统文化杂文随笔精选录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数百万大军出征为何最终落得国破人亡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数百万大军出征为何最终落得国破人亡

作者: 凌微波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16:53 被阅读117次

    这几天,金正恩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面,达成了历史性的时刻。

    我们无法猜测,在当代这个世界里,这两个吸引人眼球的国度,将来还会上演怎样的风云变幻?

    其实,就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许是最强盛的时代,也遭遇到来自那个半岛也许最顽强,也许是最无赖的抵抗和周旋。

    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颇有作为,统一中国之后,国力盛极一时。

    隋文帝杨坚

    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但是,高句丽还是占据了中国辽东大部分地区。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不仅如此,高句丽的民族特性就是左右逢源,不守信用。

    在周边国家都臣服隋朝时,盘踞在东北亚的高句丽一方面向隋朝称臣,另一方面又试图与突厥结盟,时刻想和隋朝抢东北亚霸主之位。这点,是我国历代有为皇帝都不容许的。隋炀帝杨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是。

    所以,隋朝到了隋炀帝这里,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依仗着隋朝开国以来迅速积累的大量财富,更不可能容忍撮尔小国在自己眼前撒野。

    于是,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短短三年内,隋炀帝发动了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投入兵力总共200多万,而后勤人员则是士兵的两倍。

    然而,就是这三次战争,效果确实极其糟糕的,不仅军事上损失惨重,国力上更是消耗巨大,并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反叛浪潮。

    可以说,隋炀帝最终的国破人亡,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三次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计划的仓促战争。

    那么,虽然高句丽最终称臣,隋炀帝到底是如何实质上失去这场战场的呢?

    隋炀帝杨广

    第一次远征,失败原因:缺乏统一部署,战线过长,后勤难以供应;各自为战,轻敌大意。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隋帝国的一百多万远征军在涿郡完成了集结,同时就位的运输和后勤人员数量是士兵的两倍。

    正月初三,杨广亲自率领这支空前庞大的远征军,从蓟城(今北京)正式出发。第一军出发后,每日派遣一军,每两军相距四十里,依次出发,鱼贯前进。整整用了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长达九百六十里。此外,杨广直属的十二禁军,朝廷的三台、五省、九寺的随驾官员,也紧跟在大军后面出发,连绵亦达八十里,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然而,这么大的军力,效果却没有预期的顺利。

    三月,杨广亲率军进抵辽东(今辽宁朝阳市),数月不克。同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渡海攻击,一度攻进了平壤,不料却在城中遭遇伏击,四万精锐尽丧,仅剩数千残兵脱逃。

    眼看陆、海两路接连失利,杨广不得不改变战略,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余万大军绕过辽东,直捣平壤。可是,当大军进抵平壤三十里处时,却又因为战线太长、粮草不继再次陷入困境。

    同年七月,缺乏给养的宇文述被迫引兵西还,高句丽军队迅速出城追击。当隋军撤至萨水(今清川江)时,高句丽军队趁其渡河之际发起进攻,大破隋军。最后,宇文述狼狈逃回辽东,三十余万大军仅剩二千七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丢失的武器、装备、辎重更是不可胜数。来护儿风闻陆军大败,也慌忙起锚,连夜率舰队撤回东莱(今山东莱州)。

    据史书统计,第一次远征隋军损失军队超过34万。

    隋末起义军领袖李密

    隋炀帝杨广是个心气儿极高的皇帝,第二年,他就发动了第二次远征。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隋炀帝就下旨征调天下军队齐集涿郡。

    大业九年春,杨广再度御驾亲征,于三月初四率领百万大军进抵辽东,拉开了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大幕。这次,杨广仍命宇文述等人分道绕袭平壤,本人则亲率正面大军猛攻辽东。隋军这回不仅用上了飞楼、撞车、云梯等大型攻城器械,而且挖掘了多条地道,夜以继日轮番进攻。但是,隋军连攻二十多天,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辽东城却依旧固若金汤。同时,宇文述等部也遇阻不前。

    正当战事陷入胶着之际,国内突然传来前朝重臣杨素之子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杨广不得不下令撤军。仓猝之间,堆积如山的军资、器械、粮草全都来不及运走,只能白白送给高句丽人。

    第二次远征失败原因:前方战事不力,自己后院起火。

    你以为杨广这样就罢休了吗?虽然杨玄感叛乱被平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叛乱已经遍地开花,可杨广最终选择再次出兵,三征高句丽!

    “皇二代”就是任性!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三月十四日,杨广率领三征高句丽的大军向辽东出发。一路上,士卒纷纷逃亡,屡禁不止。七月十七日,杨广终于带着这支充满恐惧和抵触情绪的军队进抵怀远(今辽宁辽中县)。同时,来护儿的水军渡过渤海,在毕奢城大败前来迎战的高句丽军队,并乘胜渡过鸭绿江,兵锋直指平壤。

    高句丽还能抵抗吗?它才多大一点?能有多大的国力?

    此时的高句丽,和大隋一样,早已国库空虚、元气大伤,难以支撑接下来的战争了。面对卷土重来的隋朝水陆大军,高句丽王最后只好俯首称臣。

    七月二十八日,高句丽王遣使向杨广奉上降表。

    然而,隋炀帝杨广却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了,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高句丽的请降,并即刻传令来护儿班师回朝。

    对此,老将来护儿难掩失望,长叹:“大军三出,未能平贼,劳而无功,吾窃耻之!”(《资治通鉴》)

    然而,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这真的算胜利吗?

    三征高句丽带来的屈辱和窝囊还算小事,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统一天下后本来一手的好牌痛失全局。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的征敛还破坏了隋朝的经济,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

    从第一次远征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远征时,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这样的连年征战严重削弱了隋朝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使隋炀帝丧失了执政基础;隋末不仅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方势力也趁机抢夺天下,最终使隋朝统治崩溃,走向覆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数百万大军出征为何最终落得国破人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iy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