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格局丨认真的姑娘最美丽(never say never)
01
几年前,我读大学那会,一次放暑假回家,外婆到我家吃饭,我们在饭桌上闲聊起近来的新鲜事,只听外婆气愤地讲,“现在大马路上那些女孩子,穿短裙还化妆,成何体统?”
她的目光转向我,不住地称赞,“还是我家孩子的脸蛋干净!一看就是正经人!”
咬着包子的我当即就噎住了。
幸亏她眼睛花,没看清楚我粗黑的眼线和惨白的粉。
我是生于1994年的四川妹子,我来自的土地,孕育着两种显著的文化,一种是啤酒配火锅的吹牛逼文化,一种是根深蒂固的“安于现状,生活悠闲的慢生活”的文化。
如果说第一种文化充斥在我整个成长过程中,那么第二种文化,就持续为我累积着出走的欲望,是我痛恨“格式化人生”的初始。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他说起自己五十岁的父母在闹离婚,彼此因人生目的发生了冲突,要各自去寻找新的生活。他的母亲要去意大利吃比萨品红酒,他的父亲要开始创业,在六十岁之前实现百万收入的梦想。
他说得一点都不悲伤,一双棕绿色的眼睛闪着光,那里全是对父母的敬佩。
父母和身边的成年人一样,把几十年的生活过成了同一天,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热情所在,大家积极地认同着晚婚、晚育、离婚就是罪恶,积极地否认着女人那些超越传宗接代的价值,积极地贬低着“化妆”“纹身”“二婚”这类属于个人自由的事情。
而我和身边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拼命优秀,目光呆滞,直到进入初中,才第一次听说人生还有“梦想”这回事。
在我十岁时,我第一次找到了人生中的热爱,我对母亲说起想当作家的梦想,我父亲觉得我简直疯了,他对我大吼,“你以为在报纸上发表几篇文章就能成为作家?”的确,我身边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作家,倒是经常有些神经病,在雨后的大街上踩着水塘一边吟诗一边跑。
很多事情,我们没见过,所以觉得“那肯定不是真的!”很多地方,我们没去过,所以认定“不可能有什么地方比家乡好!”很多人生,我们没有尝试过,所以执着地相信着,“那都是书里瞎编的,你不是想成为谁就能成为谁的,这世界又不是你说的算!”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格局02
我在初中时,叛逆心态已经呈现出来,我曾经质问母亲“你让我这么没有数学头脑的人学奥数到底有什么用”!我曾经与一个坚持“火龙果没有红瓤”的人争执不休,我曾经因为说出“想要去当兵!”遭到别人的嘲笑……
我在课间偷看着亦舒,甜酸的小说,那里面全是独立霸道优秀美貌的女人,而回到现实中,身边都是唧唧歪歪的中年妇女,她们在激烈地讨论着某宝上哪件衣服好看,哪个品牌的护肤品遮瑕。
在十六岁来临的时候,我越来越多地听见别人对我说,“出落成大姑娘了,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以后找个好婆家。”我隐约觉得家乡不再是我想托付一生的城市了,我想到远方去看一看,到哪里去呢,看什么呢,期待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一概不知道。
高考结束后,当父母苦口婆心地对我说,“报考乐山的大学吧,周末你还能回趟家!”班主任对我说,“你要是报别的大学,成绩可能就白瞎了。”我的同学说,“你去外地读书不想家么?”
我郑重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写上了清华和北大。
后来,我来到了攀枝花。
那一年对于自己意味着天性的解放,去哪里都无所谓,只要不是家乡就好。我烫了卷发,穿着阔腿的牛仔裤,以吉普赛人的心态,在父母的嫌弃中,无比激动地出了门。
我后来在和人讲起攀枝花的时候,都要添上一句,“我在那里住了四年,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它是一切自由的起点,是激起更多可能的发生地。
我在大学里遇到了很多来自北方的朋友,除了讨论“到底南方冷还是北方冷”这个问题,我们也聊起各自的经历。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格局03
一年多过去,有很多朋友都失去联络,但如果将来哪一天我听到当年的同班姑娘成为哪里的CEO,我一点也不会惊讶。
四年里,攀枝花的草莓,芒果,枇杷,让我在离开时充满不舍。
而它带给我更大的改变是,当我刚刚抵达大学时,我以为一个普通姑娘最伟大的成就是“好好学习,成绩优异”,当我离开校门时,“好好学习,成绩优异”,已经不再是我认为的一个人努力的上限。
格局,是一个城市能给你的最大的回馈。你成为这城市的一部分,这城市也从此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在我大学毕业前,我参加了支教。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另一种不同的人生,我带过去的价值观,有很多没有再带回来。
…
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地方,令梦想和爱情一样,都特别容易发生。
人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但可以随时决定自己的后天奋斗环境,你选择在哪里居住,你的未来就有了那个城市的影子。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格局04
我在大学毕业后不久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我在那里住过最好的街区,也住过最烂的房子,做过社会最底层的小蚂蚁,也在天空塔的旋转餐厅里装模作样地吃过饭,见过落井下石的人,也遇到过不求回报来帮忙的朋友……从最底层往上爬的这一路,我的双脚一直踩在云上走,心里的不安全感一直都在。
然而尽管我多么不喜欢那个城市,没有退路的路,往往就是最好的路。我的很多价值观都在这里都得到了矫正。也许在成人世界中,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一件事可以带来多坏的后果,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不是事件本身。
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奇迹,也看到了苟且偷生的行径,我看到了黑暗龌龊的勾当,我看到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光明,我看到了自身文化里的“束缚”和“温情”,我看到了另一种文化里“高度自由”和“过度放纵”……
我从一个极容易极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宽容和缓的人,我不再对那些不同的见解表达偏激的想法,我静静地品尝一切我并不完全欣赏的东西,这世上不再有对错,只剩下不同。
卡耐基在《女人的格局就是结局》中写道,“失去过,就懂得珍惜;到过远方,就不会轻易抱怨当下;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在重新出发时更加从容。”
然而我也庆幸,正是这份经历,让我可以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我的信仰,可以让我生长于任何一片土壤。
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后,靠着这份信仰踏上了另外一条路。
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成长,我书写文字,我看属于我自己的风景,我品尝我的清欢,我绽放我的笑颜。
这样的几年间,我好像不停地在远行,不停地在折腾,不停地在极尽所能地寻找那个与自己最为契合的城市。我既没有成为亦舒笔下独立霸道优秀美貌的女人,也没有在同龄人中达到耀眼的高度。
每每有人问我这样生活的意图是什么?
也许林清玄的话最能够解释,“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
我去过的地方,体验过的文化,遇到的人,尝到的美食,都变成了我思想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和偏见无关。
我也这样和所有询问我“是否去远方”的朋友说,“能去一线城市生活,就去尝试一下,能有出国的机会,就不要轻易错失,有能力去别的文化看一看,就不要一直栖息于自己的旧圈子里。”
我无法对所有人保证,去往远方就是最好的结局,但当你在家乡的城市,以每月几千的薪水过着看似安稳舒适的生活,在翻看那个在北京在上海在西雅图奋斗的同学的朋友圈时,你会稍稍庆幸自己不用为咂舌的房价拼命工作,然而几年之后,当你的同学在谈论着闯世界的见闻,把创业和投资当作话题,你还会为自己安稳的生活而骄傲吗?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也许是在浪费天资,远处,说不定有你成就人生的更大的可能。
我非常喜欢我一个特立独行的朋友。她在19岁时就已决定“29岁的时候要走遍29个国家”,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持续行走。她认为旅行就是后天混血的过程,她的创意、她的见解、她对待人生和爱情的感悟,全部从旅行的见闻中得到滋养。
想想自己,何尝不感谢那些走在路上的经历。十六岁时令我纠结的是“xx长得比我好看”,令我兴奋的是“堕落街的火锅真好吃”,令我难过是“他们说我长胖了”。
六年后的此刻,令我纠结的是“读不懂卡佛的书”,令我兴奋的是“要去新的地方看看那里的文化”,令我难过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写得很惊艳”。
而每一次回到家乡,尽管我无比留恋那块土地,却也庆幸,在那些妇女开始谈论如何提防老公出轨、怎样可以让自己的小孩培养的更出色时,我这个1994年马上进入晚婚年纪的阿姨,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生是见识,不是禁锢,你的格局,就从你的见识中来。
—END—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