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摆脱”这个命题,不由得立刻想起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用自己的生命写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从一个极端封闭的摩门教家庭中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自学,考上了世界顶级名校剑桥大学,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的不平凡经历。
作者用顽强不屈的生命诠释了“摆脱”这一词;这是到目前为止,本人读到的最震撼灵魂的生命之作。
很难想象,更难以置信,一个生命中,前17年从未上过学,从小在垃圾场里长大,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坚持的忠诚与真理。幼小的塔拉每天都要帮父亲整理垃圾,差一点在父亲的操作失误中丧生,但父亲还是拒绝让其去就医。精神异常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轻易背叛的姐姐,暴力狂躁的哥哥肖恩竟会拽着自己的亲妹妹,把她的头按在马桶里。自称是“从垃圾堆里爬出的无知女孩。”
常理中,在这样扭曲的家庭里,生存都成问题,怎么可能成为剑桥的博士?
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多半把“青春期叛逆”作为摆脱原生态家庭的理所应当的代名词,用一位老师的话说:什么叫叛逆?根本就没有什么叛逆!花着父母的钱,接受着父母的爱,还要以各种理由嫌弃父母,嫌弃这个家,无知就是叛逆的理由!
相比之下,这里的原生态家庭,对塔拉来说,无疑是人间天堂。
其实,人最可怕的不是最初的无知,而是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塔拉正是在与外界逐渐接触时开始自我觉醒,产生了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必然涉及到亲人、环境和信仰等等,所以这种“摆脱”实际上是蜕变,是一场洗心革面的痛苦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塔拉精神是非常痛苦的,以至于多少次都差点放弃。但她最终还是清醒的、顽强的站在了自己的山顶。她的成功蜕变,无疑也影响和帮助了身边的人。
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我能再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经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很容易被人们视为成长的励志书籍,但作者塔拉是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写这本书的。她很注重此书产生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内涵。塔拉对教育内涵的深刻阐述是:“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比尔•盖茨把本书列为他年度荐书的第一名。他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以上是本人,由“摆脱”这个命题联想到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感悟也好,推荐也罢。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激励、教育和反思。
我们生命中都有一座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山,当迷雾遮住山顶时, 要岿然不动。愿我们最终都能够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