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6371/ce50f8ba77719143.jpg)
文创小镇、项目,需要发酵,养育的过程。房地产投资的角度,很难做久。大资金,密集投入,迅速形成产品,迅速变现,这个产业很成熟。
文创产业非常难以把握,国际上也不少很多。迪斯尼、好莱坞、宝莱坞,这些都是屈指可数。影视为主业态,演化成系列相关产业。
活动演化产业的,法国的戛纳小镇比较典型。中国的博鳌论坛,比较特殊,不具有参考性。
达沃斯论坛似乎要往这个方向走,目前,大连及国内其他城市都没有做成。规模,持续,稳定,成型,及自然形成的关联关系。
文旅小镇跟容易成为弃婴,经济包袱。发动一个产业,需要时间,这个谁也不能跨越。没有这个准备,就不要进入这个领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6371/3d82eade9d13660e.jpg)
中国的文产资源并不丰富。是指可转化的资源不多。体制,政治,市场等,凡是与意识领域关联的方面,自我发育很弱。市场转化经常会触及红线。根本原因就有这个方面。
在参与一些文创园规划时,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依赖当代人为设计、生成所谓的文创,很难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化价值。所以,景区到处都是卖手串,假药酒,玉件,大家看看,这些能支持一个产业吗?
台湾搞伴手礼,我们就学,于是,搞出不少鲜花饼之类的。目前,几乎很少形成像样的产业。
我们特别喜欢模仿,甚至有人尝试搞影视城。国内不少血本无归。大家忽略市场的根本,需求,及可交易,最重要的消费习惯。
我们制造不来需求,不要听有的书胡说。我在看这本研究社群营造的书,有不少见解,可参考。只是一点点满功夫的启发。
“基于情感性、认同性关系的结合,但每个人参与的动机也十分重要,一定要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项目,才能维系所有自组织成员持续参与的热度。
集体行动一段时间后,自组织会有新的认同产生。比如台湾南投县桃米村,最初发动村民做青蛙生态观光,只是当作一个“脱贫”的产业活动,但为了保持青蛙的生存环境,村民开始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维护住一片青山绿水后,环保成了村民新的骄傲,人们对社区产生了一种新的认同:“我们是一群真正懂环保的人。”新的认同进一步凝聚了社区自组织的向心力,加强了内部成员的关系,加密了网络密度,使一个小团体更加有合作性,集体行动更能持久。”
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