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千钻公会晓书馆巢湖文海
人生更应向内看——舒生读《论语》之六十四

人生更应向内看——舒生读《论语》之六十四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22:36 被阅读0次

《三国演义》中,张飞得知关羽被害,下令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张飞大怒,不由分说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刑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心中既恨又怕,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刺杀了张飞。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句话不好理解,尤其是对照诸位大神给出的译文,感觉夫子绕来绕去。杨伯峻先生译文是:“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李泽厚则将此章翻译为:“我没有看见喜欢仁和厌恶不仁的人啊。喜欢仁的人,没得说了,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就是使不仁与自己不沾边。有能够用一天功夫努力于仁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也许真有,但我没看见。”其他译文也大都如此相似。

对照原文,孔子为什么说“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他都未曾见到过?孔子说“我未见”,其实是说“没有”,“好仁者”未必是仁人,只能说是追求仁德的人,这种人应该不少的,夫子反复推崇的那些先贤不说,他的学生里面至少颜回就是一个,孔子怎能说“我未见”呢?按译文理解的“恶不仁者”,比“好仁者”还要次一等,那就一定更多,就更不好说“我未见”了,有点莫名其妙。如果不是夫子感性的牢骚话,就是后人的理解和断句有误,第二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大。

试着改一下句读,去掉“恶不仁者”前的逗号,因为这一来,就成了“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于是下文乃是说为什么“我未见”。理由是:好仁本来是再好不过了,但谁要是为了表现自己好仁就厌恶不仁者,拒绝与之交往,那么,他的好仁就不过是不让自己受不仁者的坏影响罢了。在夫子看来,这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好仁者,因为真正的好仁者是不会这样对待不仁者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道理更具深刻性。

清代学者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有一句话:“好责人者,自治必疏。”虽然只有八个字,却有掷地有声,让人警醒。在《论语》中这样的思想不是仅有这里,有次子贡跟老师聊天,不停评价别人。夫子毫不客气的说:我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评价别人,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自己检讨下自己。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就看我们把时间用在哪里。

但喜欢责人却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可以称之为“手电筒现象”,即总是善于用大道理和高尚的理论来要求、评价或责难别人,却唯独不愿意照一照自己。特别是自己获得了某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者别人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就好像具有了某种资本或资格,指手画脚起来便更加理直气壮了。这种心理优势还体现在加入了一种宗教或组织,也或是掌握了某种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之后,就感觉被某种神圣的力量“加持”而高人一等,这种自以为“仁”,然后恶“不仁”还会从语言、文字、表情等拓展为对别人生活的干涉,甚至是对人身的攻击。

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屁股决定脑袋”式的思考,眼睛都是向外看,遇到问题和不顺心,首先从客观上找原因、从别人身上“反思”,而是“行有不得,专求诸人”,不断检查别人的错误,以此来宽慰自己、推卸责任。于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牢骚、抱怨甚至戾气,每天在抱怨和唠叨中度过,还会将这样的情绪传导给身边的人,形成不好的“能量场”,却从没想到过:我自己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需要改进和成长的地方?

无端的指责、一味的批评也是感情的“杀手”。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切的,从而有不少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指责别人的习惯,有时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那些我们看来是“不仁者”的行为,背后大都有“情非得已”的原因。如果是亲人之间,这样的指责会让人伤心。如果是上下级之间,一味的“恶”,会影响团结和积极性,甚至带来次生问题,比如开头的张飞把性命都丢了。如果是朋友之间,相互抱怨离分道扬镳也不会太远了。

其实,把责任和问题都抛给别人的时候,正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和不担当,这本身就是致命的弱点。在别人身上花了时间,就无形中减少了用在自己身上的精力,当然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更不要说改过了。就像是古人说“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甚至还有不少人用发现别人的问题来原谅自己的错误,好像别人脸上有道疤,自己脸上长痘痘就正常了一样。殊不知,在用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有四个手指头是指向自己的。

“我未见仁者恶不仁者。”“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夫子的这些话当成为我们的口头禅,经常给自己念一念,不要总关注别人,多想想自己;能不能坚持一天全心全意用力于“仁”?出了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看到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要“见人恶,即内省。”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或缺点?”如此才是人生成长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更应向内看——舒生读《论语》之六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hn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