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执教郑振铎的《猫》,非常经典,这节课分为五个板块:
1.看图辨猫。让学生区分课件上的究竟是哪只猫,引学生走进文本,发现每只猫的特点,走进文本的边角旮旯,找特点,辨模样,细区分,说端详。
2.比较找猫。通过简单梳理三次养猫的经历,尤其是对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的品读,发现本文的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这样文本就有了聚焦,就像射箭,只有瞄准才有抵达。
3.为猫辩护。走进字里行间,真实面对第三次猫死亡的经历,细致判断第三只猫不受欢迎以至于被诬陷致死的原因,品读语句,换位思考,为猫洗脱罪名。
4.夺猫所爱。在前面充分体验和铺垫的基础上,去探究课文中“猫所爱的是什么?学生互相启发,发现生命、尊严、清白、权力、自由、温暖,这些都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无论是猫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由具象到抽象,有表层到深层,引导学生走向深入,
“究竟是什么夺去了猫所爱?”这个问题更加振聋发聩,是人的偏见、狭隘、妄念、自以为是、自私、主观臆断、冷漠、等级观念这些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是戕害并致死猫的根本原因。
5.众生皆猫。一般老师能把课文讲到这里,已经很高超了,但肖老师却再次发问,“本文究竟几只猫?”引发学生再次思考,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实每个人都是猫!在权力、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都有被诬陷、被歧视甚至致死的可能,细思极恐,如果我们不自我革新,不勇于解剖,更多的悲剧将不断重演。
这节课,从课堂的设置来看,并不复杂,板块清晰,层层铺垫,简约而不简单,前面为后面蓄力,后面是对前面的升华和深度挖掘。
肖老师的问题导入很浅,也很巧妙,“找猫”开始,这个几乎被人忽视甚至遗忘的插图,肖老师却拿它做文章,逐步深挖,开掘很深。
浅浅地问,深深地探,一步步抵达,如一泓深潭,远看极浅,走近细看,却发现潭中深不见底,底部游鱼细石,奇珍无数,令人惊奇。
肖老师的课也如水墨画,颜色并不丰富,设色并不明丽,浓淡交相辉映,浅有浅的疏淡,浓有浓的绵密,不经意间产生过目不忘之感。
好的语文教师并不局限于文本,对文本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彰显了一个教师的高度和高明度,一字一句,回味无穷,一课可能就是一生永远的记忆和回味。
好教师的课堂对人性是一种唤醒,对良知是一种召唤,借由文本能实现精神的共鸣,是文本、作者、读者的桥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活动的开展,抵达精神的内核,让人心动神摇,获得一种精神的救赎,实现心灵的安顿。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见天地,偌大个世界,猫无处辩护无法辩解,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其实它也根本没机会,世界之大,一个容身之地难找;见众生,我们都可能是杀死猫的凶手,没理由没证据,不经意间,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无端猜测要了猫的命,我们原来如此的鄙俗,草菅猫命罪大恶极;见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只无辜的猫,在某一天,被诬陷,被虐杀,被漠视,被无端栽赃,猫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样想来,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反思,不自我改造,我们的明天让人细思极恐。
对猫如此,对他人呢?我们是否能秉承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失落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能不洗心革面吗?
肖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余味无穷而又耐人寻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