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亲子书时,我也有了同样的愿望。或许读过这本书之后,会有很多人也有如此念想。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担负起重大的责任,让下一代不留遗憾。
感受、感受、还是感受,这是全书的核心点。作者从始至终都在强调“感受”二字。
感受是什么?是借由某件事情引发的情绪。形容正面感受的词语:高兴、兴奋、自豪、满足、幸福。形容负面感受的词语:悲伤、愤怒、生气、难过、沮丧、焦虑、烦躁、低落等。都是通过行为、表情显现的内部心里感受。
一般而言,正面感受是乐于为人接受的,而负面感受则常常不受待见。你会说,有病吧?谁都不会喜欢悲伤难过的。的确如此。然后我们不喜欢,情绪就不会来了吗?我们就永远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了吗?是事实,接不接受,都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而且只有在永远接受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时,事情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的观点,我深表赞同。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小试牛刀了。结果真不赖。家里那个“刺头”慢慢变软了。被理解和接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即便在我们匮乏的时候,逐步培养的敏锐的觉知,会让我们迅速看清事情的真相,使情绪折个野兽被训话而不至失控。
作者教会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从而区分孩子的感受,接纳这些感受,从孕期开始。假若错过最重要的三年,现在也为时不晚,只要心里有爱。我读到这些文字时,内心充满了希望。然而是事情并不像想象中一样美好顺利。昨天读完这本书,今天我就破功了,我发货了,失控了。生而为人,我们谁不是带着创伤来到这个世上的。但此刻,我会想,这正是我修习的好机会,因为这正是我向内看觉察自己最好的时机。回头看,看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童年曾经历了什么?安静的守护着自己此刻的感受,接纳它。
没错,我们和孩子一样需要被关注。我们可以自己关照自己,也可觅得一位愿意和你感同身受的知己,不加评判,温柔的倾听你的悲伤、沮丧、愤怒。
如此,反复。我们会一直在被治愈的路上前进。
我们从上一代传承而来的伤痛以及教养方法是如此强大且顽固,我们不得不用百倍的信心面对这些,否则会不断处在被旧习惯打败的挫败感中。但是为了心中那个自律、快乐、阳光的孩子,我们不得不这么做。粗暴的压制固然可以快刀斩乱麻,立竿见影,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需要的是长治久安。
作者说,她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这不公平”,而我却说它应该叫《双向治愈》。没错,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是治愈了彼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