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这个名字就非常有诗意,若不是陈丹青的极力推荐和宣传,也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感觉有成为新一代文青偶像的潜质,不晓得木心泉下有知会不会有点意外。在今天的乌镇,木心已经俨然成为一道名片,以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颇为一景。
这本书严格说来不算木心的回忆录,而是他的非课堂讲课录,他本人都没有授权的意愿。基于当时陈丹青等的笔记整合而成,梁文道在序中说,虽然本书不是木心所写成,但从行文风格和思想深度,应该是木心无疑。
2015年的春晚,刘欢演唱了一首歌曲,《从前慢》,其中的词就来自木心的同名诗作。他的诗既不华丽,也不哗众取宠,就行他的名声一样,淡而由韵。如果光看他是诗作,会以为他是一个类似田园风格的诗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像乌镇的小桥流水一样,那种恬淡,很难想象,是经历过上世纪中国风风雨雨而走过来的老人。难怪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木心是中国文化从民国到现代的一个接驳者,秉承了前朝的文风,但又融合进现代的气息,得益于他早年就定居国外,没有收到国内的动荡局势影响;也归功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保持,没有那些留美文人的戾气和决绝。
但从《文学回忆录》来看,木心却添加一份人情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口头讲稿的原因,本书的行文风格更加个人化,木心话,没有平淡叙述,加有很多个人情感的偏好和爱憎。比如对古人的欣赏,木心会直接说:
老子大哥,乔达摩老二,耶稣第三
这句话不论放在哪个古人崇拜群里都是要引起一番舌枪群战的,但木心就感这么说,而且是当着一群留美的文化学者的面。对于古希腊的喜好,更是溢于言表:
希腊人还是比我们优秀。他们聪明,认为人道可以对抗天道。中国人想天人合一。
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沉淀,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观点,而且他会用这个观点去衡量他看到的一切,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艺术还是历史,既执拗又可爱。这样的作品显然会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作为一本应该枯燥的文学回忆录,正是靠着他的独特观点,才得以有趣而耐读。
文学回忆录是一种很另类的回忆录,基本就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叙述文学史,看的当然不会是文学史,要看正统的文学演变,书架上有很多的教科书,可以从年代、作者、地域等不同角度详细解读。对于像木心这样的学者,看的就是他们的个人偏好和评语,就跟金圣叹一样,正文谁都会背,要的就是字里行间夹进去的评语,那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观点,又或是满足读者的某种偷窥欲,能瞥见木心的爱恨情仇。
要说全文的风格,木心不会解释过多,不给原因,本来就是讲稿,而不是一场辩论记录,他或许会同意某些其他观点,但这都不重要,可以留给听众自己琢磨,现在就好好听木心如何说文学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