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部电影只讲述唢呐艺术传承的故事,题材未免过于单一,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内涵丰富,透过唢呐这一艺术的传承历程,能够看见许多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首先是我国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电影中,唢呐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双重挑战:一边是无人传承,以及原有唢呐班子的解散;一边则是外来文化的侵蚀,西方洋乐器逐渐取代了民族乐器,成为主流。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次宴会中,唢呐匠们在一头孤独地吹着唢呐,无人问津;而另一头的管弦乐队却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乐手们洋洋得意,身穿豹纹短裙的美女搔首弄姿,风情万种,引得台下的农村小伙两眼发直。导演特意从高空拍摄,将这两个判若云泥的场景收进同一个画面中,对比强烈。这个画面既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失宠,更体现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从前,一般人家请唢呐匠来演奏时,要先举行接师礼。这是对唢呐匠及唢呐文化的尊重与崇敬。那时,会吹唢呐不仅能赚钱,更是一种荣耀,是能给祖上增光的事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再把唢呐视为艺术,而是把它看作是“土得掉渣”的东西,一个不能作为谋生手段的“废物”。主角游天鸣继承焦家班后,第一次出活,就遭到冷遇:主人家不仅没办接师礼,更是要他们草草吹完了事。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艺术的传承,更倾向于将它作为谋生的手段,而非保护文化的方式。
再者是工匠精神的缺失。电影里的主角之一焦三爷,以其外冷内热的性格、坚守原则的高尚人格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而成为最突出的人物,为观众所称道。焦三爷收弟子不讲情面,不讲钱,只讲天赋与才能,为的是对唢呐的传承负责;当唢呐的辉煌已成往事,他依然坚守阵地,为保住唢呐班子奔走呼号;临终前,他把卖牛换来治病的钱如数交给天鸣,给他置办一套新的唢呐,并要他把唢呐班子一直传承下去。在一场葬礼中,他极尽气力吹奏《百鸟朝凤》,一时竟吹出血来。当时的他肺癌晚期,早已无力支撑,但他依然以鼓代唢呐,坚持完成演奏。对他而言,唢呐就是生命。即使唢呐已成明日黄花,他也不能放弃坚守。而这种可歌可泣的理想主义,在实用主义者眼里,却是愚蠢可笑的。游家班的唢呐匠们,除了天鸣,无一不为了谋生而舍弃唢呐;游天鸣的父亲,也从最初的以他会唢呐为傲到后来的冷淡轻蔑,劝他放弃。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工匠精神的缺失。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最后,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背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焦三爷说的那句:“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短短九个字,就把唢呐传承的深层意义揭露了出来:人,必须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在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之下,人们越来越显得焦虑、浮躁、不安,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他们失去了理想,也失去了自我。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百鸟朝凤“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莫待《百鸟》成绝唱,更莫忘心中的那片净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