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海边最美乡村:方家河头的古木老街及秦始皇妃子兰屿大屋
稳行高处/文
在宁波慈溪市的海边一隅,有个隐藏着的著名的美丽古村——方家河头村,村里方姓人口比较多,这个村比起慈溪另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鹤鸣古村,显得更加真实和富有魅力,更加有味道,这里属于龙山镇。
穿过大路,走上小路,很快就发现一个村口,进去一看,只见古木参天,古屋、古道、古树、古井等等,尤其是宽敞并不失精致的兰屿大屋,美景比比皆是,成为浙东古村落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真正的古村,往往真正体现的是乡土味、文化味、历史味,而不能过多增添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白房子、现代感,以及平整的石板地和水泥地。
方家河头村是慈溪市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真正的历史文化古村落,2014年7月入选宁波市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民间传说秦始皇当年上会稽祭大禹,登达蓬,巡至灵绪山,见该地秀色迷人,便以妃子兰屿之名命之,“兰屿”之称沿用至今。村里除了参天古树外,还有大量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如刺史第、益新门头、天一门头、八角门头、兰屿大屋、朝北门头、璧六房、方家洋房等,还有河头方井、双口井等众多古井。
古木参天
村口古树
大户人家
静谧的背街小巷
雕花如今难得见到,这里却保存完好
小巷安静又整洁
马头墙
低矮的民居
斑驳的马头墙
村里古街上的耶稣教堂
村民民风淳朴,孝字可见遗风不减
村口
洋房
民国时期的洋房建筑
院落大树
刺史住宅
古石雕
孝
渐渐消失的历史标语
石雕
民宅大院
老街
土墙残迹
窗户上的石雕
门上木雕
过时的标语渐渐忘却。敌人反对说假话自欺欺人,难道我们拥护说假话自欺欺人?
古宅
特色画
古井
兰屿大屋
兰屿村边溪水
双眼井文物保护单位
方井—与邱王“沙井”、洪魏“桐井”齐名,为慈溪境内三大古井之一
方家河头村,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更是慈溪人的骄傲。
再说说慈溪,这一海边小城历史悠久,其名字其实最早应该为“瓷溪”,因为慈溪的陶瓷民间艺术比江西景德镇还要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这样一比,明清时期才出道的景德镇应该算是“小弟弟”了。不过,令人悲哀的是,“慈溪已经无瓷艺了”。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的会长杨古城先生,一语道出他内心的忧虑,因为慈溪的古代陶瓷艺术传人已经一个不剩了,现在请来恢复古越陶瓷工艺的大师不少是从丽水青瓷之都——龙泉请来的,慈溪要想恢复以前古越时期原汁原味的慈溪陶艺,只能说是“往事如烟”了。再者,慈溪本地制作陶瓷的陶泥资源也已经消耗完了,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无法“零的突破”了。无奈之下,要想恢复以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景,只能从外地“引入”陶泥资源,比如从江西景德镇,从龙泉,这也是无奈中的最无奈之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说,“传统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遗产,我认为其价值不比长城小。”因为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村落里同时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他还曾多次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2002-2012),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这就像你钱包丢了,钱包里有多少钱你不知道,有几张卡你也不知道。到现在,下午4点了,来不及了,今天起码少了80个传统村落,再过一小时就到90个了,能不着急吗!”
冯骥才先生现在全力从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认为这是“一件更大的、更困难的事”,而且,“跟钱没关系,跟年龄也没关系,只跟责任有关系他觉得一百年来,中国文化多次出现了危机,传统的好的东西丢掉了。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我们处于弱势,被认为是弱势文化。我们的想像力与自信心都受到了伤害。现在的问题是,研究文化的人精神冲击力不大,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到大学去,就是想和许多人一起,重振东方文化的精神,把中国传统好的东西,继承下来。而做到这一点,没有学术研究是不行的。 ”
2016年春天,冯骥才在慈溪举行乡村保护论坛上提出:由于城镇化不可逆转,村庄的人越来越少,村庄消失得也非常快,仅仅一天时间就有几百个村庄消失了。他讲到一个故事,说他最近一次到山西的太行山区,看到当地的一个村庄,有一处没有人居住的老房子,里面的四个角都挤满了树叶,原来是风把这些树叶吹进房屋,但风不能把屋里的树叶给吹出去,他感到特别有沧桑感。因为这种状态,对于他而言,让他萌生出建立一座“中国古村落消失博物馆”的想法,他坦诚这也是出于无奈。虽然近十年来城镇化开发与建设速度非常快,是历史的必然,无法阻挡,但古村落保护一定不能缺失,一定要建立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情感自觉,古村落保护特别需要原住民的参与,一定要让原住民主动表达保护的方法,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用学术语言表述就是要尊重他们的“文化自觉”。保护古村落,一定不能把原住民当外人,一定要尊重农民,并在保护过程中重视两大问题,一是致力于改善当地农民的生存环境,比如出行、居住和社区基础建设问题;二是致力于解决当地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解决原住民的就地就业问题。古村落保护,要以留得住当地原住民为前提,然后才可以谈条件,谈古村落保护,谈下一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至于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冯骥才提到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周边乡村的见闻,强调欧洲的古村保护值得我们效仿,因为欧洲古村的村民有强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必须经过村民同意,古村才可以对古村进行开发旅游,但开发不开发、什么时候开发、怎么样开发,都是由村民说了算,而不像中国的一些地方古村落过度建设和大拆大建,旅游开发由政府和开发商说了算。保护古村落,主体是谁,最大受益人是谁,一定要分清楚,千万不能把开发商当作古村落的主人,而是要把当地原住民当作主人,把村民的认同和自觉放在首位,才能保护好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才能保护好民间文化记忆。比如,一些开发商在浙江山区建设古民居,开发旅游,却是用擅长苏州风格的旅游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建成苏州风格的古村落,结果这样的浙江古村落古民居不伦不类,有多少民间文化记忆可言?还谈什么原住民利益、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感情自觉呢?
当然,古村落本身自有旅游价值,但冯骥才先生强调不能把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价值放在第一位,古村落保护是根本,旅游开发从属于这个根本。就像一棵古树,一座教堂,见证的是审美价值,而不是旅游价值——当然其本身具有旅游价值当然可以适度利用,这就是古村落保护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于那些不尊重村落文化的旅游开发现象,多地已被证明,山寨化、同质化严重,却少了多样化和差异化,结果人为推广后,每逢“黄金周”或“长假”过后,就如同经历一场袭击,又如同“蝗虫过了一样”,到底是休闲旅游,还是“煮一锅粥”?有何乐趣可言?有何文化可以传承?
古教堂上的马头墙,可谓中西合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