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5 一百三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十七章。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孤立的来看,这一章确实理解上是有难度的,缺乏基本的语言环境,也没有人物。孔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一句话?谁出门儿不经过大门口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呢?
如果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和上一章的联系起来,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孔子这句话的基本逻辑。
这句话有点类似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前面一句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后面则是他要说的本体。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就是哪个人外出的时候不需要从门口走出去呢?明显每个人都要从大门口出去。“何莫由斯道也?”意思就是说,为什么大家做事都不走正道呢?
在上一章里我们讲过“祝鮀之佞”和“宋朝之美”,在孔子看来无论是祝鮀还是宋朝,虽然功成名就,但是走的都是旁门左道,都不是正道。
这个“户”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窗户,而指的是门户,指的是大门。一个人出入自己的家里,当然走大门是最舒服的,因为它宽敞,它高大。只有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才走旁门左道,甚至呢,打洞出入。
那“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这条路。这条路是哪条路?那孔子所指应该就是仁道。
孔子这一生,与鲁定公、鲁哀公、卫灵公、卫出公、齐景公、楚庄王等国君,以及鲁、卫、宋、齐、郑这些国家的卿大夫都打过很多交道,几乎每次都要求他们讲仁德、行仁政。但是结果呢?没有任何一个国君和卿大夫真正的是好仁,所以在这一章里,孔子就以出门必经门户为比喻,来劝说治国平天下,必行仁政。他实际上一直都想不通实行仁政,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些诸侯和卿大夫为什么偏偏不走呢?
在现实生活中情况也差不多。有一部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走捷径,走门路,走后门,总想弯道超车。
当然也有一种情,有人想走正门,想走正道,无奈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正道都被堵上了,那只能走歪门邪道。
所以在这一章的理解上,我们可以看成是孔子在发牢骚,是一种感叹。我们每天行走的时候都走正门,但为什么就做事儿不走正道呢?当然,这也说明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真的要想做出一番成绩,想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孙中兴详解
这章虽短,意思大致是说孔子叹道之不行,但是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却很不容易解释。
孔子说:“谁能外出不经过门口?可是为什么不走我这条路呢?”
皇侃解释了主要的疑难字:“道”是先王之道。“莫”,无也。“斯”,此也。刘宝楠补充解释了:“户”是一扇,两扇才叫“门”。
何晏最先引用孔安国的话解释:“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犹人出入要当从户。”皇侃则多说了些:“人生得在世,皆由于先王道理而通,而世人多违理背道,故孔子为譬以示解时惑也。言人之在室出入由户而通,亦如在室由道理而生。而人皆知出室由户,而未知在室由道,故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朱子的解释就贴近字面,但也因此费解:“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而叹之之辞。”
孔子在这章哀叹自己的道不行于世,是很容易了解的。可是他难道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行他的道呢?
其实孔子自己是知道的,而且也是他一直坚持不懈的。有这么一个他和三位弟子困于陈、蔡之时讨论“吾道非耶?何为至此”的故事。我特别喜爱,所以就算以前说过一次,现在再多说一次也无妨。孔子先问子路对于自己传道还身陷困厄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子路提醒老师,说:“也许我们在仁和智两方面都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让人家不满意,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自己的道,或许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孔子很不以为然地用很长的话加以辩驳。换上子贡,他的回答是先褒后贬:“老师要传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也许您该配合别人的需求,稍稍修正一下。”孔子也不以为然。最后轮到颜渊,他顺着子贡的话说“老师要传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不过他话锋一转,又说:“我们坚持推行我们相信的道,如果当政者不能用,那是他们的损失。天下容不下不正证明了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吗?”颜渊的一番话说到老师心里了,让老师高兴地说:“如果你有钱,我愿意来帮你当管账的。”(《孔子家语·在厄》《史记·孔子世家》)
从这个故事回到这一章来,我想孔子认为他的道没错,是大家有眼不识泰山。可是,这样自我感觉良好,不正是远离了群众,失去了和他们对话,或是引领他们走向正道的机会吗?这是值得当今悲叹“儒门淡泊”的人所深思的。
如果硬要在这个比喻上打转,我们也许可以推测:大家出门不走大门,也许都是翻墙或爬窗或从旁门左道出去的吧?这些都可以避开孔子的道。难怪孔子要感叹!
〔按〕类似的话: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