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临近春节,老板发话,人家部门都吃年夜饭了,我们小部门也吃一顿吧。老板请客,自然要选贵点儿的地方。90后生活的比较精致,所以吃什么、到哪里吃的问题就交给了管培生小E。
在大众点评上搜索了一番,小E选了三家口碑、价位差不多的日料店让大家挑选,大家都说没意见,小E就自己决定了一家。定这家的原因倒也简单,因为有小E没吃过的河豚。
日料店清净、雅致,没有通常酒店的喧哗,倒也适合几个人吃点东西、安安静静地聊聊天。河豚上了桌,诺大的盘子盛着薄薄的几片,于我这种对吃没什么讲究的人来说,一片咽下去,不异于猪八戒吃人参果,完全尝不出有什么滋味。
吃着小E点的各式料理,我念叨一句:“这里的辣根倒是不辣啊。” 小E应道:“这是山葵,不是辣根。只有高档的日料店才有的。” 哦,是吗?心下不由感慨,90后生活精致真不是浪得虚名啊。
(写这篇文字时,我特意上网搜了下山葵、辣根和芥末的区别,网上借图一张)

(二)
我不是一个吃货,对于吃,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是有一点儿,就是我吃的菜一定要清清爽爽的,不管是煎炒烹炸,等端盘上桌时,得让我一眼能看出这到底是什么蔬菜。所以我一直不喜欢炖菜,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在里面、乱炖一气,烂糊糊、乱糊糊的,失了各自的味道。
试着分析过背后的原因,觉得最大可能还是小时候吃多了炖白菜的“恶果”。北方天冷,那时也没有蔬菜大棚,到了冬天,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和土豆。记忆里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家里会囤很多。现在想来,小时候干的最多的家务活可能就是冬天往家搬大白菜了。土豆的吃法倒还多些,酸辣土豆丝倒现在我也觉得是美味。只是天天吃的炖白菜,现在想起来都没有任何胃口。
后来各地出差,每到一处,也会去找当地的特色菜来尝尝,但也就尝尝而已。不象蔡澜,每道菜都能娓娓道来,洋洋洒洒写出美食大作。
也借过蔡澜的美食书来读,他写的那些吃的美味现在全然不记得,唯一记得的情节是那些店家总会把家里秘制的酱料装一大瓶给他,他会千恩万谢、心满意足的带走。对我这种对吃没有执念的人来说,很难体会到他那种如获珍宝的心情,但有时觉得那些传统美味里往往还带着人情。
(三)
所谓“食不厌精”,若真论起来吃的讲究、菜肴的精致,在我读过的书中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
一个是《射雕英雄传》里黄蓉为哄洪七公教傻小子郭靖降龙十八掌,使出浑身解数做的两道菜。
一道是“二十四桥明月夜”,“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洪七公一尝,自然大为倾倒。这味豆腐也有个唐诗的名目,叫做:二十四桥明月夜。”
另一道是“玉笛谁家听落梅”。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另一个场景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让凤姐弄点茄鲞给她吃,她吃了说:“别哄我,茄子跑出这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了,只种茄子了。”凤姐介绍说:“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今日再看这几段描述,感觉真要吃的精致,食材到在其次,创意和花费的时间才是首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