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刚转过身去,清明就倏地闪到耳边,光阴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是否转过神来,它都毫不在意,我行我素的走着自己的路。虽然风依旧是春风,云也还是春天的云,但是季节已经把我们拖进春的更深处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意思,作为春天的一个节气,自然有很多愉春的活动,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别看这个荡秋千哦,它可撩拨了许多才士公子的情弦,搅得他们魂不守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子,尚且如此,唐白虎之流不肯定要被秋千的嬉笑香薰得神魂颠倒?由此可知,在古代,清明是一个怡情的节气。
但和其它的节气不同,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的概念,更多的是蕴含着浓浓的中华文化情节,它始于周代,有两千多年历史,和晋文公公子重耳以及介子推有关,这就注定了它面世就很沉重,有人把它称作鬼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即使不远处就有杏花村的醉人酒香,但蒙蒙细雨天地一起,萋萋芳草茫然一片,确也销魂。是的,它命中注定是为祭祀而来的,后来的家国祭奠都在清明。
每年的这个时节,不管身在何处,人们都要回家祭祀,跪在先人的坟头,烧冥币放炮竹,寄托哀思,仪式是很虔诚的。父母是我们的来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养育了我们,他们的付出是默默无语的,大爱无言。父母就是那拉车的牛,再苦再累不张口。清明时节,后人们通过祭奠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本应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有些人的祭祀却只是一个形式,只是用它来遮人耳目,正是所谓的:纸烟袅袅,袅袅纸烟慰愧心;爆竹声声,声声爆竹示世人。
我同村的兄弟俩就是这类。他俩相差两岁,在哥哥十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俩母亲善良贤惠,吃苦耐劳,在小村里也算一个美女,听我母亲说她为了不让两个孩子受委屈,没有再嫁,母亲就带着他俩守着这个不完整的家,艰难度日。她母亲养过猪,承包过鱼塘,干的都是男人活,兄弟俩都没有考上高中就出去打工了。他母亲一手操持着,给他兄弟俩分别起了一栋房子,结了婚,一直到他俩的孩子都结婚了,才算松了口气。这时,她已经快八十岁,可能是年轻时劳累过度了吧,这时的身体很差,腰也直不起来了。老人家本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儿女们也应该尽孝报恩了,可是,这兄弟俩,都跑到苏州带孙辈去了,把老人家一个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老人家拄着拐棍,行走艰难,想买个什么吃的,总是坐在门口等到同庄的孩子放学了,央求孩子去买。近几年,她身体更差,有时都难以分清乡邻了,每次见到我就说:侄子,××都死了,我怎么这么受罪,总死不了啊,听了,真叫人心酸。前年的冬天,老人家还是在家自缢了。过去那么艰难,她默默的走过来了,是因为儿子是希望;现在的困窘,她却选择逃避,是因为希望溶解了。
前几天,兄弟俩来家上坟,买了全村最长的炮竹和四筒万家乐,烧了好几斤的纸钱,弄得护山的老哥忙了半天,才敢安全下山。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要善待父母,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父母在,我们永远有爱和被爱,父母走了,我们缺失的不仅仅是被爱,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眷顾。
不要等到清明了,才想起我们还有父母,趁他们身体还硬朗,多陪陪他们吧,他们和年幼的孩子一样,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
还清明一个清朗世界明白人生!
20180327 16: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