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读到一本书。
这本书就像一个柠檬色的糖果盒,刚拿到手里,有种新华字典的感觉,厚厚的。我用相机微距功能聚焦它时,仿佛看到了科尔卡大峡谷的侧面。
书的封面上由若干条湖蓝色的线条纵横攀援交织在一起,紧密中不失秩序,就像书的名称一样《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一切都变得很快,快得令我们应接不暇。
更新完手机里安装的各种app,很多新功能还没来得及研究,一两天后,又出现了两位数的更新提示。
如释重负般打包好快递,翻箱倒柜找到一个快递面单贴上去,快递小哥却说现在全部是机打,不要手写的。
心急火燎地跑到银行办卡,以为会等很久,结果工作人员说现在自助办理就可以了。
我们还来不及熟悉很多东西,就已经与其失之交臂。这个时代最大的神奇就是,自己悄无声息地活得像个傻子,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面对人工智能,面对认知过载,我们变得焦虑不堪、丢三落四、工作生活一团糟。
《爱丽丝镜中奇缘》有句话:“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所以,很多人每天过着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生活。
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不知道如何来生活。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渴望时间管理,渴望高效率,渴望断舍离,希望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接触自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我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努力奋斗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不要因此就困囿于疲劳之中,井然有序的生活更是一种智慧。
《有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当代人的病症提供了一剂解药,在混乱无序的洪流中负重前行的人,都有一个卸下盔甲的愿望。
《有序》的作者丹尼尔•列维汀博士是加拿大蒙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行为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迷恋音乐的大脑》、《传唱世界的六首歌》,他的书被翻译成21种语言。其中《迷恋音乐的大脑》为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指定课堂教材,并被列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计划指定阅读书目。
2014年彭博社搞了一次调查,政商界的人士当前都在读什么书呢?甲骨文的CEO马克·赫德推荐的就是《有序》。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列维汀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管理生活、社交以及事业,才能帮助我们重获工作与生活的掌控权。
一、要想忙而不乱,从断舍离开始
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说过这么一句话: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舍离的概念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原始意义,早期因家居环境而诞生,后又升华到人生管理的智慧。
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人和事,吸收的观点和思想,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全部聚集在我们的大脑当中。
它好比一个庞大的杂物间,随着各种杂物的进入,难免变得有点混乱不堪,找不到车钥匙、误了重要的约会、精疲力尽却混乱低效。这是很多人的生活现状。
想要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不紊,“尘归尘、土归土、钟表归当铺”,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着手:
01 学会分类
前几年刚开始流行起,收纳整理师这个行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收拾房间嘛,至于要这么高的费用吗?甚至还要去考证。
其实,自古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整理房间也是给大脑解压的重要方式。
我们的大脑最不擅长记忆居无定所的东西,比如钥匙、遥控器、水果刀等。但是像牙刷、牙膏、护肤品就非常好找,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把时间大把大把地用在“寻找”上面,这无疑是增加了大脑的工作量。
其实,你可以按照物品的种类、功能、概念、外观来分类,将它们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当你下次想用的时候,就直接奔着那个位置走过去,就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序》中说:“整理衣柜或柜子可以让大脑从生活空间的大量事物中找到新的联系,也可以让大脑的神游模式重新定义组织这些物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物品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对物品的整理,其实也起到了整理大脑的作用,我们想要生活的轻松幸福,不要一味的做加法,关键是掌握减法的奥秘。
02 学会记忆外化
《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自传中说,她有一个习惯,无论是走到哪里,身上都会带着一个笔记本来记录待办事项。
对于这种方式,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写作的人会有专属的灵感笔记,老年人出门买菜习惯带着一个购物清单,日程满满的人有自己的日程表。
效率专家戴维·艾伦将这种方式称为“洗脑”。她说,当你把大脑中很多事情写下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特别放松,可以更加专注当前的事情。
除了这些客观的物品以外,人也可以成为你外化的工具,很过高管和企业家都有专门的秘书,来负责一些琐碎的事情。迈克尔·杰克逊有专门的档案保管员负责物品的管理。
物品外化不仅可以减轻我们大脑的记忆负荷,还可以减少犯错的概率。
所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便签,就可以让你的大脑不至于,总是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里。
02.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这种品质
现在人们一提到“情商”二字,就会想到一句话,“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在社交场合,会说话的人确实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受人喜爱欢迎的人,并不是那些能说会道之人,而是真诚友好的人。
胡适在民国文人圈中,人缘好人脉广,是出了名的。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说:“胡氏生前真可说是交游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下至企枱、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底‘朋友’!”
我们熟悉的徐志摩、陆小曼、陈独秀、梁实秋、金岳霖、张爱玲等均为他的好友。
胡适跟鲁迅曾经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后来因为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不同,鲁迅与之反目成仇,并且多次公开对胡适进行人身攻击,可是胡适从未回一语。但是当别人诬蔑、谩骂鲁迅时,他还站出来为鲁迅辩解。
胡适的好人缘,与他温和、宽容、友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有序》这本书中说,想要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们的人格特征。尽管人与人之间有上千种不同,但与人保持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乐群”。在科学文献中,乐群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友好、体贴、乐于助人。
如果会说话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个好印象,那么拥有“乐群”特点的人将会拥有更持久的亲密关系。好比长相靓丽的人往往决定了我愿不愿意跟你交往,但是心灵美的人决定了我跟你会交往到什么程度。
哈佛大学有一项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历时75年,四代研究人员,最后得到的结论居然是:好的关系,使我们保持健康和快乐。
所以,人缘好的人,幸福感会更强。他们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反而做事顺风顺水,仿佛有了绿色通行证。
03.高效跟勤奋无关
《有序》这本书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案例:
20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费列蒙市的通用汽车公司运营状况十分糟糕,缺勤率高,人为破坏严重,员工士气低落,后来,这个厂就被关闭了。
几个月后,丰田汽车与通用汽车合作,重开了这个工厂,并且返聘了90%的老员工。
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厂就成为通用公司旗下最好的团队。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在于丰田的管理方针,那就是尊敬每一个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把失败归因于“还不够努力”。
他们时刻主张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看作老板。这跟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是一致的。
莎士比亚在世的52年里,完成了38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篇叙事诗。
托马斯·爱迪生一生拥有1100项专利发明。
莫扎特生命终止在35岁,却给世人留下600多首作品。
俗话说:“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猪的差别还要大。”这句话真的是细思极恐,有些人总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卓越的成绩。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的自主性与严格的内控力。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如何有效的工作,而不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样就可以把空出来的时间浪费在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块吸铁石,吸收的越多,反而会更加膨胀、焦虑。不停的与外界交流,就失去了与自己交流的机会。一个不懂得整理自己的人,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缺的是什么。
转载、合作等事项请与我的经纪人阿肆呢(微信号:jianshuasi)联系
网友评论
这句值得思考
这就是"红皇后效应"。我觉得自己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很重要,这样就会规避"无效努力"的陷阱。万维钢老师解读过一本书叫《混乱》,适当的混乱更适合做有创造性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