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资格否定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先哲在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有著作《伤寒杂病论》,保证了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疾病作斗争,保证了人类的繁衍和健康。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医圣。历代所有的人们都敬仰他。
《伤寒杂病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瑰宝和奇葩。
唐宋明清时代,对《伤寒杂病论》非常的重视。号召有钱人商贾来印刷《伤寒杂病论》分发到各家各户。宋朝因此还成立了太平惠民药局。同时对《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所列入的方剂和中药进行官方管制打假,保证人民健康。我们的医学发展在宋朝是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的针灸小铜人就是那个时代产生的。
但是到了清朝之后,中医发展就陷入了一个困境,很多医者抛开《伤寒杂病论》、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方剂里进行加工和提炼,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学说,把中医由伤寒六经辨证延伸到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阴辨证,三焦辨证以至于50年代的体质辩证。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此受到冷落。
西学东渐之后。更有甚者的余云岫等发起了中医是封建仪取消中医活动,乃至解放之后,卫生部副部长王斌、贺诚。把中医的发展走向了西医化。
钱学森先生在80年代力面狂澜,对中医提出了中医是生命科学。做出了中医一但得到长足的发展,必将掀起第2次文艺复兴的预判。
而各种暗地里否定张仲景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里。《伤寒杂病论》成了选修课。而一些书籍的编撰者迎合西医所谓的科学实验来进行中医实验室化、西医化。 中药指标成分化。中医辨证和稀泥化。既讲八刚又讲脏腑。既讲卫气营血,又讲三因三焦,甚至体质。导致学习中医的人没有一个主心骨,不知道中医辨证除了望闻问切,到底按照哪个辨证法?培养了一大批书匠,而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二是对《中国药典》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把张仲景的药剂量私自变小。以所谓的实验室毒性实验,药理分析等现代科技的内容强加于中医药学理论,使得中药的方剂剂量变小,抱着宁可无功不可有过的惰性心态。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这样一些方剂剂量偏小,不足原先剂量的1/5。这导致了很多的方剂。不能很有效的给病人缩短病程。还有的方剂因为剂量小而不管用,这样又给那些攻击中医的人们提供了素材,攻击中医不科学,中药不管用,中医是慢郎中。
提出中医多种辩证法导致思路紊乱,就是变相否定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把中药的剂量,按照现代的思维,给他减少就是变相的更改张仲景的方剂。这些剂量的缩小,虽然还是那几味药,但是已经起不到了原有的作用,这也是变相的否定医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我们经历了几次的非典和甲流。现在连钟南山院士和我们的疾病科研机构也承认没有特效药,治不了这些疾病,然而在三年的疫情大流行中,张仲景的方剂发挥了难以置信的作用。国家中医药局公布的防甲流汤剂不都是来自于医圣张仲景吗?
现在有了一本《中国药典》,规定了剂量,明确了法律责任,所以现在拿着医生张仲景的方子。药店也不给你抓足够剂量的药,试问这还是张仲景的方子吗?治不了病怨张仲景的方子吗?所以一些民间的中医,为了治疗疾病,保证效果就按照原方去抓药,结果就触犯了法律,被扣非法行医的罪名。从宋朝家家户户发《伤寒杂病论》书,提倡人人知医,小病自治。到现在严加管控,我们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是进步了,是退步了。
我们得了风寒感冒,我们都知道,喝一碗生姜汤出出汗就好了。如果把这个喝个酸汤,让病人出汗好了病这种正常的行为也算非法行医吗?
任何人也离不开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健康呵护。任何想否定张仲景的人都会受到历史的谴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