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开展了一次板书设计活动。要求学生从《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文章中找自己最熟悉的一课来进行板书设计。
这其实是为了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做铺垫。本单元只有这三篇小说,单元后面的写作任务是学会缩写,其实也就是梳理故事情节。缩写,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提起“写作”这两个字很多同学还是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怎么简化他们的任务,也让学习更有成效,我想到了设计板书的方法。
课堂伊始,我只说了设计板书,并没有提缩写。大家开始啃书本、啃课堂笔记,我也试着自己再重新设计板书。二十多分钟后,我看每个人手中的白纸上都有了内容,于是开始进行检查。
年级第一果然还是第一,看去除了字偏多,毫无瑕疵。
后面又陆续发现很多同学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进行设计,那一瞬间,我觉得还是看到了自己之前努力的结果,我没有重点强调,但是每篇课文我都提醒他们关注这些,他们在板书设计中就做到了。
还有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出发来设计的,这说明他们的思路还是清晰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发现在课堂中我们共鸣多的课文,被选择的几率更大。《故乡》我采用的是传统讲授法。到了《我的叔叔于勒》我改让他们阅读并自主提问,提出了9个问题,并分类进行解答,这个过程后来有同学记录在了周记里,说是很新颖,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也更浓厚。第三篇《孤独之旅》是略读课文,我也采用了提问形式,但是分析没那么深入,后来又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谈谈与家长的交流,所以他们对课文细节并不那么擅长。所以选择《于勒》的居多,《故乡》第二,《孤独之旅》最少。
其实,这次板书设计也反映出了我平时上课的情况,这些课文我都教过好几遍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懒惰的时候,用传统的方法教,他们纯粹在接受,却不懂得深入思考。以后还是要更新自己的理念!
临了,我再提出要他们根据板书来对文章进行缩写,终于没听到平时布置写作任务时的惊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