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92年,唱片市场尚属于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一手垄断的局面,所有进货都必须从中唱总公司及分公司进口,唯一的进货渠道导致了唱片市场货品单一、甚至有些停滞不前。
为打破这种僵硬局面,我们决定南下广州,开辟新的进货渠道。
当时几乎每个月我都会亲自去广州进货,出差成了我那些年的家常便饭。
陈健,这位广州古典、流行乐唱片的最大批发商及其领军人物,是我们在广州的第一家唱片供货商,也是此后几年中关系最铁、最稳定的供应商,他对古典音乐曲目的熟悉程度,包括对流行音乐唱片的精准、独到的眼光,让我很难相信他只是一个做唱片行当的生意人。
广州绝大多数的商铺都属于家庭作坊式操作,而且多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导模式:男人大多负责高谈阔论,女人则勤勤恳恳、小心翼翼地干着最基础、最繁重的活儿。
为了不让人小看,我尽量向广州女人看齐,什么事儿都不让人帮忙。
我学会了快速装箱打包,然后将装有数百张CD唱片的沉重纸箱"轻松"地放到车上,其熟练程度及承重能力绝不亚于当地人,这令我自己对自己都刮目相看。
04.
回上海后,货品一到便连夜拆箱,分类上架。
那些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便再忙也一定要在门店内待上半天,认真观察并听取顾客对店内所陈列的每张唱片的意见反馈,同时接受唱片预订,以此尽量保证供货与出货渠道的顺畅进行。
那时候我们与《新民晚报》的音像版面密切合作,只要新品一上架,就会第一时间在它的版面上撰文推介,我与该版面的资深记者沈次农先生也因此而成了很好的朋友。
每个周末,缪斯CD花园总是人头济济,排队买唱片成了当时汾阳路上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
看到这些古典音乐爱好者及发烧友们买到自己想要的一大摞唱片,一切的劳顿与烦恼便消失得一干二净,顿时觉得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与快乐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