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人文社科文坛大道
大哲学家柏拉图为何要驱逐诗人,并把有些诗歌列为禁品?

大哲学家柏拉图为何要驱逐诗人,并把有些诗歌列为禁品?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14:55 被阅读231次

    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甚至一个几乎全知全能的大脑,为何会认为诗歌对人们不利呢?他为何会想把诗人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呢?看完了下面的这些,或许你会有些新的认识或意想不到的收获。

    1,柏拉图对诗人、诗歌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国家篇》第十卷中说:“消遣的、悦耳的诗歌能够证明它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城邦里有存在的理由,那么我们非常乐意接纳它,因为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它的迷人,但是要背弃我们相信是真理的东西而去执迷于诗歌,这总是不虔诚的。因为诗歌和诗人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

    柏拉图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他所构想的理想国,应是一个“哲王之治”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只有哲学才能为我们分辨什么东西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除非是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出于某种神迹,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兼王者,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这就是西方著名的哲人王理论的雏形。

    2,柏拉图:诗人的三种不同角色

    第一:诗人是神的代言人,即灵感神授者,诗人的灵感源于神灵。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来源于诗神,来源于神明的启示。“诗神就像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沟通为一体,悬成一条锁链......通过这链条,神驱遣人心朝神意要他们走的那个方向走,使人们一个接着一个悬在一起。”

    柏拉图说,灵感的源泉是神,诗人只是接受赐予,传达着神的指示。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暗示;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因为有了神,有时也会唱出最美妙的诗歌。

    第二:诗人是模仿者,即对与真实世界隔了一层的现实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模仿不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不能反映真实世界,而且与“理念”世界的真理隔了好几层,诗人离真理最远。在柏拉图的哲学范畴中,“理念” 是作为事物的典范和标准先验存在的、绝对真实的客观实体。比如床这个实物,是神先创造了床的“理念”,工匠模仿“理念” 制造作为实物的床,工匠是“床的制造者”;艺术家只能摹仿工匠的成果,制作床的相似物,即所谓的床的艺术形象。诗歌和艺术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制作实物,而只是提供一些不具有实体形态的拙劣的仿制品。而诗人就是这种仿制品中的一种。

    第三:诗人的任务应该是歌颂神的至善,至美,教导青年勇敢,节制。

    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即有益于建立“正义” 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人格。因此,他主张年轻人应该首先接受那些典范的道德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拿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来滋养我们的年轻人,去教导他们勇敢和节制,学做一个有品格的人。神灵应该在任何一种形式的诗歌中以正面形象、英雄形象得到再现。但现实的诗歌常常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因此按照他的原话就是“诗歌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所以,柏拉图把诗歌和诗人驱逐出了理想国,想要他不驱逐,前提就是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获益”。

    3,柏拉图指控诗歌的三个主要罪状

    第一:诗歌模仿的是影子的影子,不是实体和真相,

    诗歌让我们背弃真理,它同真理隔着两层,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事物的本质。

    为了证明这点,他说:“从荷马开始,诗人这一族群都是美德影像的模仿者,或是他们‘人为制造的’其他事物的影像的模仿者。他们完全没有把握真相,而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影子。”在《法篇》中他更明确地讲:“我们应当用真理作为衡量的标准,无论对真理作何种解释,而不要用其他东西作标准,尤其是诗歌中的那种标准。”

    第二:诗歌容易激发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让人失去理性的控制。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灵魂的最高部分,这是理性部分,人只有靠理性,才能真正把握可知世界,领会和认识到正义、幸福、真、善、美的“相”;另一个是灵魂的低劣部分,这是一些非理性的成分。因此理想国的公民必须以理性控制情感,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而远离诗歌是实现这点的第一部。

    第三:从教育出发,对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诗歌,都应禁止流传,对于创造这类诗歌的诗人则应驱逐出境。

    柏拉图认为我们必须先对编故事的人进行审查,接受好故事,拒绝坏故事。然后我们要鼓励保姆和母亲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通过审查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胜过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加以抛弃。对于那些讲虚假故事的诗人,应该予以驱逐。

    4,柏拉图对诗人的反感和警惕

    大家都知道,柏拉图有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永恒不变,超越时空,是最高的世界,它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现实世界” 是有感官感知的个别事物所组成,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而“艺术世界”则是依存于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此,诗人只是影像的制造者,他们与理念世界隔了两层,所以诗人并不曾抓住真理,诗人是不真实的,是拙劣的模仿者。

    在柏拉图的认知世界里,特别强调德行至上,因此,他鄙视诗人的非理性和不克制、宣泄、以及情欲泛滥。而诗歌恰恰看重的是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较之人性中理性的部分更便于摹仿。柏拉图指出,诗人的作品对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逢迎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应拒绝诗人进到一个政治开明的国家里来,因为诗歌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对于人心也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

    摹仿世界的诗人让人们丧失理性,这是柏拉图要驱逐诗人的主要原因。

    5,放逐诗人,并不意味着反对诗歌

    对于柏拉图的放逐诗人的思想,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因为实际上柏拉图并不反对诗歌,他只是反对那些让人们失去理智和那些把人的情欲激发且无法收拾的诗人。

    作为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和美学家的柏拉图,自幼酷爱诗歌、音乐和体育活动,从其本性来讲,他并不拒斥诗歌和其他艺术。因此,即使在他从政治观、教育观、哲学观出发,为诗歌罗列各种罪名时,也不时地流露出他对诗歌、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他说:“我们必须寻找这样一些艺人,凭着优良的天赋,他们能够追随真正的美和善的踪迹,使我们的年轻人也能循此道路前进,进入健康之乡,那里的美好作品能给他们带来益处,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和他们的耳朵听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这样一来,就好比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从童年起就与美好的理智美好的事物融合为一。”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要什么样的诗人存在,什么样的诗人不准入境或被驱逐出境,根本的一条,就看他们创作的作品,是否对培养青少年有益,是否对人的理智起到帮助。

    总之,柏拉图至死都没有把“艺术世界”抬的很高,他始终认为艺术世界是依存于现实世界,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而诗歌归于艺术,诗人的作品对真理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诗歌往往描摹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这些都不符合柏拉图“哲人至上”的理想国理念。因此柏拉图将诗人逐出了“理想国”,这就如同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一样。

    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地、从根本上否定诗歌,他认为只要诗歌对青少年的理智、勇敢、节制等有益,是可以让人们阅读的。但使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柏拉图的驱逐诗人和反对部分诗歌的思想直接开启了后来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第一次诗与哲学之争,对后世的诗歌和哲学的发展和壮大都同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许就是伟大人物即便是在犯错时也能起到某些历史推动的重要标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哲学家柏拉图为何要驱逐诗人,并把有些诗歌列为禁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np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