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颜色、声音、压力等,这些“都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时,记住这意味着同时也是我们主观建构,来自我们主观情欲相关的解释。
说明白了压力本质之一是消极负面情绪和欲望没被满足的体现,没有需求就没有压力,因此压力存在就是必然。再来看看压力下的感受还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同样情景条件下每个人的压力感受却又不同。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相仿,有的家长紧张焦虑,有些淡定轻松,有些心平气和帮助孩子,有些心急如焚呵斥孩子,这就不得不说说压力的本质之二,压力是主观建构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心理而非物理的存在。
实际上这种不同感受在于主观解释不同,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说过,“一个人不是被事件被困扰,而是被其对这个事件的解释所困扰”。这个解释就是建构的过程,不同解释建构不同压力感受,这些情绪、感受、压力等等都是心理现象,特点就是“天马行空”“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这就需要进一步理解心理。
科学心理学对于心理的定义是这样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压力作为一种情绪自然属于心理现象,也符合心理的定义,就是说压力是脑的机能,压力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先来理解心理这个定义。打个比方,当我们读到这首唐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脑海出现的是花海世界和清脆鸟鸣声,那么颜色和声音是外在的还是心理的呢。一般人认为这都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可是初中物理告诉我们花朵本身没有光线,颜色只是光的折射,折射的不是光而是光波,光波可没有颜色,而且我们人类可见光仅仅是380纳米到780纳米,之外的红外线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五颜六色的出现是这些可见光波通过眼睛变成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形成的结果,也就是时候原本无色的光波在大脑形成了颜色,颜色是大脑的产物而不是客观存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色盲的人不能学习开车,而红绿色盲以及严重色弱的人也是如此,同样的红绿灯普通人看得到他们却看不到,无关红绿灯而关乎大脑。
声音也是如此,客观世界存在的是声波,只有到了大脑才会形成声音这个心理现象。如果能理解心理现象这个大脑技能特征,也就可以理解压力的产生,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而且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不是事物真实的本身。
比如我前段时间出发,遇到一个久久不见的朋友,知道他的孩子读初三了,就开玩笑问你摔碎了孩子几个手机了,他大为惊讶,赶紧问我如何猜到的,最后老实承认俩手机被摔坏了,因为闺女老是看电视剧,不认真学习。我这样推理则是因为遇到的两个孩子,都是初三学生,一个很聪明就是学习欠缺,看手机上瘾,家长好话说尽慢慢也就失望了,另一个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也是看手机看电脑,家长藏起来鼠标自己去超市买,手机也是自己偷偷买了玩,家长抱怨不听话不学习,连说不指望孩子考学了。两个家长换过来看的话,前者羡慕人家孩子虽然贪玩手机可是学习成绩好啊,后者认为孩子不如人家长得好活泼人缘好啊,前者心累了不管了破罐子破摔,后者则是抱怨指责不满意。其实,这两个家长眼里的孩子都不是真实的立体的孩子,都是自己大脑建构起来的那个孩子,与真实孩子已经无关了。
从旁观者来看,这两个孩子优点很多,比如礼貌待人,主动学习,独立性强,而且能诚实表达对于父母的看法,比如说“我有一点错就唠叨没完没了”“我怎么有这么个妈啊”“从不和我讲理而自己固执己见”。
家长看到的是孩子有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孩子遇到的困惑和需要帮助,眼里的孩子都是主观建构起来的,比如“我为你付出这么多得到了什么”“心情糟糕压力大都是因为孩子不省劲不够好”“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努力不够”“操心费力不讨好真是失败”,由此带来的压力也自然是主观建构结果。
因此,当我们说颜色、声音、压力等,这些“都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时,记住这意味着同时也是我们主观建构,来自我们主观情欲相关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