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乡土故事散文
乡情拾忆| 正月十五送花灯——面灯的记忆

乡情拾忆| 正月十五送花灯——面灯的记忆

作者: 刘彩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23:29 被阅读0次
    乡情拾忆| 正月十五送花灯——面灯的记忆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如果说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大年高峰,正月十五绝对是最热闹的大年收尾,处处花灯高悬、五彩缤纷,街上人头攒动、花树银花热闹非凡。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其中上元之号来自道教,在其神谱中,共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元神,象征天地人三界,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因而上元节也是一个祭神之日。南宋《梦粱录》亦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花灯是正月十五的主题,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花灯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普通百姓家,正月十五可以不热闹、可以没烟花,但绝对少不了送花灯。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

    见多了琳琅满目的各式花灯,记忆中独具特色的面灯却以朴实和生动散发着长久的魅力。

    动物灯

    我的家乡豫北农村,每到正月十五,有送花灯的习俗,除了孩子手里提的花灯笼,用细铁丝做骨架,用各色彩纸糊成一个圆圆的灯笼,用的最多的,就数门前家里和坟上送的花灯了。

    这种花灯多是用面做成,有用豆面、也有用红薯面或高粱面做成。

    “上元”风俗中有“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 ”的说法。民间自古以来就有“送灯”的习俗。

    各式花灯都要在上面捏出碗状,中间插上一根草棍儿做灯芯,再绕上棉花做灯捻,倒上豆油就可以点着了。

    姥姥做的花灯最好看,做什么像什么。正月十五这天,姥姥早早和好了面,到了下午开始蒸面灯。

    蒸个小鸡放鸡窝里,寓意多下鸡蛋;蒸个鱼放水缸瓢里,寓意连年有余;蒸个猪放猪圈、羊放羊圈、牛放牛槽,寓意六畜兴旺;蒸个狗放大门口,寓意门户安全;蒸个龙凤放床头,寓意龙凤呈祥,还有莲花灯、兔子灯、十二属相灯……

    花样多得简直记不过来,每年正月十五,感觉满院子都是明晃晃的花灯。

    姥姥还会做一种灯很有意思,叫十二月灯,每一个代表不同月份,一月就在碗边捏一个沿,二月就捏两个,到了十二月,一圈的花沿像缠了一圈花边,很是漂亮。

    捏好开始蒸,蒸熟掀开锅盖一看,哪一个月灯碗里存的水多,就说明哪个月雨水多,哪个月灯碗里没有水,就说明那个月会干旱,姥姥说每次蒸出的面灯预言都很准的。

    堂屋牌位前、厨房灶神前,每个屋门前都要摆上两个十二月灯,再加上先前的动物灯,院子里简直是灯的世界。

    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在满院花灯间疯跑,跑累了就蹲下来,像欣赏艺术品一样看着各式花灯出神,幻想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变成真的,闻着面灯点燃后香喷喷的油香味儿,一边恋恋不舍想多看一会儿,一边想让油快燃完好痛痛快快吃一顿灯盏馍。

    最后还要往坟里送灯,选两个月份灯或者圆圆的面灯送到祖坟,说是要给祖先照路、消病除灾、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平安。

    过去生活条件差,即使做面灯用的黑馍,也是在过年才能吃上,等灯油用完了,孩子们快步跑过去把面灯收了,把灯芯一拔,开始大口大口吃起来。

    因为面灯在和面时加了盐,又浸上了油,所以吃起来又咸又香,特别好吃,奶奶每每提起十五的面灯,总是回味无穷。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有了各式大红蜡烛,人们敬神、放门口、祭祖都用上了蜡烛,不再做面灯、也不再满院子点那么多蜡烛了,但妙趣横生的面做的花灯和面灯的香味儿,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中,历经岁月淘洗,依然回味无穷!

    那刻满文化与乡愁的面灯,静静的燃烧在豫北百姓的记忆里。吉祥幸福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愈发饱满,越来越富足宽广的生活之路在璀璨灯光中闪闪发光。

    十二月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情拾忆| 正月十五送花灯——面灯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fo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