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纲要:
1.为什么要登录?
2.什么时候登录?
3.怎么登录?
一、为什么要登录
目前app关于登录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用登录,另一种则是需要登录。对于开发者没有账号系统意味着无法获取用户的信息,想要根据用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做进一步的决策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同时用户的一些历史记录难以很好的保存。如果该产品若不是较其他竞品有较大的优势,用户流失的概率会相对比较大。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做登录,什么样的产品不宜做登录呢?
首先,强社交需求的产品(微信)、涉及到较多用户财产安全的产品(网银类)、用户对操作记录等个人隐私比较care的产品(邮箱)等这些产品登录是需要,用户也可以接收。
其次,如相机、手电筒、时钟、天气、空气质量、文本阅读器等纯工具产品,如果你让用户去登录,只会让用户狠狠的骂你一句傻逼别无其他。
产品要不要登录,其实还是从用户的出发点来考虑,如果登录后能很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是用户接下去操作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那就做吧!但是如果用户后期的操作完全与账号无关,或者说用户就算不登录也可以玩的话,那就算了吧。
二、什么时候登录
确定了产品需要登录,接下来就是考虑什么时候登录了。目前业界流行的有两种登录时机,一种是在启动的时候就检测用户是否有登录,若未登录则让用户登录。另一种是当需要用户的信息的时候再检测用户是否登录,未登录跳转到登录页面。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并且设计还有一定的区别。
先说如何选择两种登录时机?
如果用户的信息贯穿到产品核心功能的各环节,这种情况可以将登录前置到启动环节。(强社交,强个性化推荐)
如果产品只是在某些环节需要用户的信息,那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将登录后置。(电商,新闻类)
关于第二种登录,还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用户进行一个操作是一个多步的操作,是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让用户去登录,还是在最后一步的时候让用户再登录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更偏向于放在最后一步。
原因有:1.不想在第一步就将用户卡死,放在最后一步并明确告诉用户最后一步,用户会考虑他先前付出的和将会得到的,去登录的概率会更大。
2.放在第一步,用户无法预知接下来还会有多少步骤,若需求不是很强,用户会在这一步有较大的折损。
但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告诉用户你当前输入的信息我已经帮你保存了,登录后就可以提交了。不然用户会很担心,我要是去登录或注册了,我现在编辑的信息会不会丢失,严重没有安全感。
三、怎么登录
此环节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注册和登录强化哪一个?
根据接收产品用户数、用户先前是否有安装或登录做不同的设计。举两个栗子:百度所有产品都用同一个帐号体系,而且百度帐号体系存在时间相对较长,这个时候如果百度出一个新产品,根据以上的分析,就应该相应的强化登录而不是注册与登录并重。
而对于一个全新的产品而言,没有累积的帐号体系,用户第一次启动app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引导用户注册,或者至少是注册和登录并重(引入第三方登录这种case另算)。
2、注册方法
业界最常见的有2种注册方法:手机号注册,邮箱注册。越来越多的产品选择使用手机号注册。手机号注册相对邮箱注册有很多优势,如安全性,及时性,强营销手段等。但越来越多的产品选用手机号注册,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果整天都受到一堆的垃圾短信也让人烦躁。也就是说在强推手机号注册的时候,但也要给用户另一种选择如邮箱注册,第三方帐号登录。反正就我而言,当遇到一个新产品,如果有第三方帐号登录就不会去注册。
3.第三方登录过程是否让用户去注册?
在登录的时候经常会有第三方帐号登录的选项(常见的有QQ、微信、微博,各人觉得选项不宜过多,给出最常见、值得信赖不会随便抽风的3种就够了)。点击第三方登录跳转到授权页面,授权后有些产品如果发现该第三方帐号并未生成一个自身的产品帐号,会再次跳转到注册页面。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如果用户点击第三方登录形式,就是不希望有注册登录那样繁琐的流程,加注册流程只会很大程度将用户卡在门外。这个时候有些PM会告诉你他们担心第三方帐号出问题,希望组建产品的帐号体系。无可厚非,那为何不再后期引导用户去补全信息呢?
4.边界问题处理情况
产品设计中会有很多边界的情况,而这些边界细节的处理合理的处理其实一定程度的彰显着产品经理的能力及素养。比如登录设计中可能遇到的边界情况:手机号注册过程中,检测到手机号已被注册,大部分的产品的处理方法是提示用户手机号已被占用,然后引导用户去登录。而我见过好的设计如微信他会告诉用户这个手机号被哪个用户占用了,是直接去登录该帐号还是再重新注册一个帐号。而微博则是告诉用户该手机号被哪个用户占用,提示用户需不需要更改用户信息成目前的填写的信息。且不比较微信和微博哪种形式更好,微信和微博的这种形式对于用户的体验是更好的。
注重细节的产品才有机会成为一个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
以下是梳理的注册登录页面的流程图,信息比较多,具体应用的时候还是根据产品选择对应的形式。
以文章的形式培养自己系统化的思路,顿时发现原来碎片的知识都串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