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您好!下面的文字是我参观一个学校后的想法,烦请您点评一下。
昨天下午,我校九年级16人来到我去一处位置偏远但二模成绩较好的农村中学参观学习,其中晚读课(18.00-18.45)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八九年级第一节全部都是晚读课,要么读语文,要么读英语。整个学校人生鼎沸,书声琅琅,热闹非凡。走进教室,学生全部站着读书,有的 双手捧着书,有的 单手拿着书,读的很投入,声音都很响亮。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走来走去,甚至有的到走廊里读。大部分老师认为这样做较好,起码学生不瞌睡,学习积极性高,充满朝气。而且饭店后在运动中读书,在读书中运动,既利于学习, 又助于消化。我认为,大声朗读背诵符合语文,英语这两门学科的学习规律。但我班有学生就不爱大声朗读,而喜欢小声读背,记忆效果也很好,成绩也不错。有的适合边读边写,有的爱大声朗读,背诵效果不错,我给学生讲了王老师《发现孩子的潜能:辩才与因材施教》中的“认知方式评估”,告诉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这个学校晚读课要求学生全部站起来大声读书,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不能光看表面,比如读书声音越大,越卖力就认为越好,这不一定。脑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要问问学生的感觉,要看看效果如何。我觉得不能盲目学习别人,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点评:
我向来反对“一刀切”,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这里要谈“一刀切”的好处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很复杂的,通常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了大致的情况,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符合实际。
“一刀切”弊端很多,却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一刀切”能营造气氛。这个学校,全体同学都在大声朗读,形成了一个气场,这对每个学生都会有感染力的。要搞群众性的活动,要造声势,没有“一刀切”是不行的。你看看球赛场上,歌星演唱会上人们的疯狂,就能发现“一刀切”的神力。学习这件事主要是个体劳动,一般不需要高群众运动,但有时来点这种场面,也能煽起学生的积极性,毕竟青少年是群居动物。
还有,“一刀切”节约资源,分层教学也好,个别辅导也好,都很费时间的。美国分层教学远比我国普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班级人数很少,我们这里一个班动辄四五十人,这么大的班,“一刀切”最经济。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刀切”较多,事出无奈,并非大家都糊涂。“一刀切”便于管理。如果你分层教学,个别教学,你就难搞统一考试了,因为你一开始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就不同,可见,当领导的喜欢“一刀切”,很合逻辑---他省事。
“一刀切”另有一个好处是目前我们还体会不到的。据到美国考察的万玮老师说,那里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有困难,家长就主动跑到医院去给孩子开一个智商较低的证明,这么一来,学校就要处处照顾,降低标准,让学生照样毕业,这显然是迁就学生,培养懒汉的做法。幸亏中国的家长对此很排斥,不然我们的孩子会“向下看齐”的。一般人只知道大锅饭损害人的积极性,看来小锅饭也照样有此作用。这么看,“一刀切”(对某些学生)还有防止其懒惰的作用。
“一刀切”也有合理性,因为不同人的学习方法之间也会有共通之处或者相似之处,比如这个班大家都念书,都会有效果。人与人有差异的一面,也有共通的地方,“一刀切”的理论基础就是学习有共通的规律。
然而这样说下去,岂不成了“一刀切”有理,“一刀切”有功,“一刀切”万岁了吗?这就告诉我们,即使你的思路一开始是正确的,如果你不加反思,不换角度地“一条道走到黑”,也肯定会走向谬误。想事情得来回去想,超这边想完了朝那边想,横着想完了竖着想,才能想出比较接近事实的道理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但应尽量少用,用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屏蔽它抹杀个性差异的毛病,像上面这个朗读的例子,虽是大声朗读,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姿势,还可以走动,这就比较好,若有人声音不大。我主张也不要责怪他。少搞点“一刀切”,确实需要切的时候,允许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比较好。而且要随时准备着,有条件尽可能多搞点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不过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