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饮冰患者
纽约人自称纽约客 New Yorker。他们自信中带着不羁,毕竟相比西部或其他地区,东岸的城市更有文化内涵。
这其中,建筑最能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也最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
在纽约这个斑驳的舞台上立着数不清的最大、最高、最好等建筑标签,个个都在历史上大书一笔,或虚张声势,或名扬四海。
我却惊叹在这个活力非凡的都市里,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玻璃、钢筋水泥、红砖灰瓦、或高或低、有名气的没名气的,都错落有致且毫不违和地穿插于这个不夜城,好像个个都是主角,个个宠辱不惊。
于MoMa纽约当代艺术馆 摄向窗外这一篇是上篇纽约游记 美食 X 旅行 | 纽约,人人都爱的“大苹果”之都 的番外篇,专谈建筑,意在带着一双游客的眼睛去细腻窥探纽约建筑的画外音。
Ⅰ・Beaux-Arts
「在古典主义下诞生的火车站」
Grand Central Terminal(中央火车站)位于曼哈顿中城。在这个极富美学特色,如同大剧院一般的候车大厅里,充斥着太多历史、建筑、餐饮等故事,搭火车实在只是功能之一罢了。
仔细看它的名字是Terminal 而不是Station, 所以它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火车站,更是一个庞大的交通枢纽。一百多年前建成的车站依旧金碧辉煌,可想它见证了那个时期火车旅行的黄金年代。
如今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也是美国最繁忙的火车站。每日车水马龙,有赶火车的风尘仆仆,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纯粹观望。说说它的建筑风格 Beaux-Arts ,最早始于巴黎学院派,其实就是美术上的 Fine Arts。
在外观上大量使用希腊和罗马的元素,对称,恢弘,高浮雕,极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色彩,所以它是建筑上的古典主义派。而除了中央火车站,古典主义还用在很多博物馆、学府、剧院等文化圣地,有名的大都会美术馆也是。
Ⅱ・Art Deco
「海拔最高的装饰性艺术」
Art Deco 装饰性艺术风最早诞生于1925年的巴黎展会,一战后由法国流入世界各地。既然是装饰性,就免不了过奢的图腾装饰和流利的线条美感。这种颜值高的建筑在整个纽约城随处可见,而最令我没想到是帝国大厦,表面上是现代主义的摩天楼,骨子里却刮着一股装饰性艺术风。
前一篇里有我登顶帝国大厦的详细描写和感想,如果单从建筑角度来看,恐怕这真是个头最高的装饰性艺术派的建筑物了。
Ⅲ・Neoclassicism
「从“镀金年代”走来的新古典主义」
华尔街在曼哈顿下城,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作为美国的金融中心汇集了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等财团。并不宽敞的华尔街(11米)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街区。
乱如蜘蛛网一般不易辨认的道路其实不太适合金融机构的扩张,因而新兴力量都不再拘泥于华尔街了,转而相对宽松的曼哈顿中城甚至新泽西。“华尔街”一词更像是资本市场的一个象征,也比任何字眼儿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经济的力量。
华尔街的建筑风格定型在“镀金年代”(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个喧嚣年代)。街上大多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即改良后的古典主义风格,既保留了浑厚的材质感,又摒弃了复杂的装饰和肌理。华尔街上最有名的要数纽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按照历史潮流的进程,本不该再出现类似中央车站的古典主义,偏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加上希腊考古文物的发现,使人们再次呼唤古典的复兴。说白了就是人类的审美疲劳,风格的变化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或稍稍粉饰一下再登场。也不知全世界新古典主义下的银行是否在那个年代都师出一人?千篇一律的皮囊参考外滩的汇丰银行即可。
华尔街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公共艺术 - “华尔街铜牛”。在这块敏感地带人人期待股市永保“牛市”,可想这头牛是多么受欢迎,黄铜打造的公牛雕塑被一双双手摸得锃亮圆润,牛屁股反射“金光”。
想要一模?难如登天,里里外外围的水泄不通,我连牛都看不见。
Ⅳ・SoHo
「叛逆者的阁楼」
SoHo区位于曼哈顿下城,本意是 South Of Houston Street “休斯顿街以南”。和其它区域相比,它有整体性的建筑差异:这里是一群带有叛逆感的铸铁建筑,每一栋阁楼式的建筑都带有外部的黑铁楼梯。
曾经的SoHo破烂不堪治安混乱,只有非法居住者和一些落魄的艺术家因为没钱付房租才蜷曲在那些阁楼里。有趣的是曾经的非法阁楼Loft,恰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轻松而高效的家居装修。
如今Soho更是自由职业者的代称,Loft也已经不单指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代表着工作与居住一体化的理想生活状态。
Ⅴ・Brown Stone
「最文艺的褐石建筑」
褐石建筑就是褐色石材和红砖建造的建筑,它兴起于欧洲,工业革命后首次传入美国并在东部城市兴盛开来,尤其多见于历史浓厚之地。
为什么纽约的褐石建筑特别多,应该和首批英国殖民者有关。纽约是 New York, 而 York 原意是英国的“约克郡”,第一批来新大陆的英国人将此命名为“新约克”,实有霸占领土后的自豪之感。但久久思念家乡,于是英国人慢慢渗透了他们自己喜欢的褐石建筑。
所以在全美而言,纽约和隔壁的波士顿是最著名的褐石城市,而纽约内的布鲁克林更是成片成片的褐石街区,大多都是联排别墅,住着新兴中产阶级。
去时正好一次是万圣节,布鲁克林的节日气氛比曼哈顿浓郁多了,家家户户都顺着台阶堆满了南瓜,偏偏是晚上去了,总有一股闹鬼的挑逗感。
褐石建筑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两点:复古式和暖色调。它不算高但墙壁厚重,配八角飘窗,略微倾斜的屋顶,小巧的前庭后院,精致的铁艺栏杆。主体色调是深红、熟褐、赭石、米黄、乳白,配在调色板上恰是“高级灰”般的柔和。
所以,这种建筑的印象极有亲和力,不然你看现在很多大城市的文艺街区、文创园、咖啡街角等,都挺喜欢这种褐石建筑的。上海的思南公馆就有点这个意思。
Ⅵ・Modernism
「现代主义的富豪俱乐部」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建筑设计开始大行简约之风,去除繁复装饰的造型上开始出现圆柱形、斜顶和不规则形状。
风格变换究其根本也是出于审美的更替,现代主义的机械美取代了文艺复兴的古典美,工业社会发展之下包豪斯主义的建筑应用更普及了。人们开始反思实用性,于是注重功能多过装饰,材料决定造型,砖瓦为主的材质慢慢演变出钢铁、混凝土、平板玻璃等。总而言之,删繁就简,现代主义的世界 Less is more.
从第五大道看纽约One57大楼“纽约One57” 就是这样一个通体玻璃的摩天大楼,并不完全平滑的玻璃幕墙有阶段性的起伏。这么高,但它不是写字楼,它是一个住宅楼,准确的说下部分是酒店,而上部出售高级公寓。坐落于最土豪的上东区,可以想象它的天价,难怪它的别称是 Billionaire Building “亿万富豪的大楼”。
Ⅶ・Oculus
「钢管和玻璃组成的“白色大鸟”」
在曾经遭受911袭击的世贸中心旧址之上,现在有一个状如白鸟的建筑物,名叫Oculus,既是车站也是购物中心。由于它造型别致,全身白色钢筋有序地排列组合像两片展开的翅膀,与其说是建筑物倒更像是公共艺术或大型雕塑。
任何一个进入该空间的人都会立刻为它极具威慑力的“秩序美”而赞叹:平衡,对称,白色的仪式感。
如果用广角相机,会拍出更雄伟的画面“白色大鸟”旁边就是“归零地”,即911纪念博物馆。惨遭袭击的双子大厦留下了两个大坑,如今被改建成了两个方形的下沉水池,黑色花岗石上则刻满了受难者的姓名。
由于水坑深达六米,无限下泻的水流更像四幕围墙般的瀑布,人们驻足,默默凝视着“瀑布”汇入中央深渊也是对受难者的一种缅怀。
纪念馆外观是很现代的玻璃幕墙,主体部分却在地下,有点让人联想到卢浮宫,只是造型不是金字塔。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人们细看历史遗迹,无人大声喧哗,每一样残骸都是灾难无声的见证。
但纪念馆本身并不是要人们无尽的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因为它的设计原则是“evoke memories without additional distress” (唤起回忆而无额外的痛苦),尊重逝者的同时向往新生。
Ⅷ・High Line Park
「空中的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在曼哈顿西边的Chelsa切尔西, “高”和“线”分别暗示它的地势高和线状造型,因为这个公园前身是一处架空的铁路。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这块废弃之地带有曾经的工业气息,加上植物的野蛮生长,高线公园有种别致的“颓废美”。沿着铁轨自然形成的路线前进,仿佛置身荒野但又不乏人为的悉心设计。
在高线公园上俯瞰高线公园本身算是个巧妙的景观设计,虽没有目的性,但处处可以休闲。忽然我被刻在一面石墙上的长篇大论吸引,仔细一看,言论高亢惊人,出于一位叫 Zoe Leonard的艺术家。我把那面墙放在这里,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细看一下,然后你会发现:哇,这就叫言论自由。
纽约,一座城市,一种风格。
- THE END -
感谢你阅读至此,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订阅本连载《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未来的很多时间里我会慢慢写下所见所闻亦或四方食事,跟新不定期,无限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