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意思是秋天一到,天气渐渐转凉,蚂蚱等昆虫受不了气温的变化,加上食物的短缺,很快就会消失死亡。
小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母亲下地劳动时常带着我,她在地里忙着干活,我只好呆在地头和地堰旁,拔几株狗尾巴草,捡几块石头,挖一堆泥土,自己和自己玩上一半天。
进入秋天,到处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才会更有意思,顺着小鸟飞起的地方寻个鸟蛋,看见一堆新土堆扒个老鼠洞,最有趣的是捉上几只肥美的蚂蚱,用大扇子草串成一串,散工的时候,高高兴兴地提着回家,很有一种成就感。
蚂蚱,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全世界大约有八百多种蚂蚱,它们长着咀嚼式的口器,以植物的叶片为食,拥有强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躲避天敌的攻击。
大青蝗北方常见的蚂蚱主要有棉蝗,俗称大青蝗、蹬山倒、大油蚂,雌性体形粗大,外表呈青绿色,成熟后肚子鼓胀,里面全是一粒粒饱满的籽。
中华剑角蝗另外一种是中华剑角蝗,俗称扁担沟、大扁担、捎儿夹,头呈圆锥状,象尖尖的牛角一样,有褐色和草绿色的,身体比较细长。
雌蝈蝈再就是雌蝈蝈,因其常常生活在黄豆地里,也叫豆乖乖,长着个大大、圆圆的肚子,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两片下颚十分锋利,咬起人来相当的疼痛。
土蚂蚱其它的颜色比较深的土蚂蚱,孩子们嫌长的难看,干瘪瘪得也没有什么肉,大都不喜欢捕捉。
一般等到太阳升起,庄稼和野草上面的露水晒干后,蚂蚱才慢慢腾腾地活跃起来,路边折一根长长的小树棍,顺着地堰,不时的用棍子敲打草丛,就能把蚂蚱从草里惊起来。
发现了目标,一定要屏住呼吸、沉住气,躬着腰小心翼翼地靠近蚂蚱,待到足够近的时候,猛地用手一扣,一个大蚂蚱便手到擒来。
中午太阳到了头顶上,火辣辣的热的头皮发麻,这时的蚂蚱特别活泛,尤其难以捕捉,有时连续振翅飞上几个起落,跑上老远才能将其拿下。
尤其是大青蝗,后腿瞬间弹起,一飞就是十几米,翅膀扇动起来啪啪作响,后小腿如同锯条一般锐利,蹬在手上胳膊上,立刻出现一道血绺子,钻心的痛。
即使如此,捂住了它任谁也不会放手,死死地捏住它的头部和身体的连接处,让其有劲也使不出来,为了防止飞走和蹦跳,干脆把小翅膀和小腿扯掉,气得大青蝗一个劲的磨牙吐沫沫。
回到家中,母亲将蚂蚱摘去头部、扯掉尾部、撕掉翅膀,烧火做饭的时候,放在灶膛的灰堆里,不一会儿,一阵阵扑鼻的香气便飘散在厨房内。
忙不迭的从锅底里扒出烧的焦黄的蚂蚱,放在手心里左右晃动着散去余热,“扑扑”地吹走上面附着的灰尘,不管不顾地填进嘴里,连皮带肉仔细地咀嚼着,蚂蚱肚子里满满的籽,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那味道之香,真是无以言表。
自古以来,蚂蚱就有“吃不够”的外号,倒不是说它们多么的美味,而是其遇啥吃啥的贪婪,特别是发生蝗灾的时候,路过之处寸草不生,所以在农业生产中,蚂蚱是作为害虫令人痛恨的。
而历史上记录食用蝗虫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候,据说有一年闹蝗灾,唐明皇抓起一个硕大的蝗虫,说出一句体恤百姓的话:“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然后一口吞下,弄得大臣们目瞪口呆、手忙脚乱,从此以后,食蝗之风渐起。
现在饭店里常年都有炸三样这道菜,盘子底铺上一层过了油洁白膨松的粉丝,上面点缀着形态各异,焦黄焦黄的炸蚂蚱、炸知了猴、炸全蝎,看上去就让人口水横流。
夹起一个蘸着椒盐,咬到嘴里满口酥脆,蛋白质和脂肪的香气喷涌而出,每当这时,都会想起小时候满山遍野捉蚂蚱的场景。
童年虽去,童心未泯,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儿时生活,不粘人、不娇气,亲近自然、自娱自乐,今日回想起来仍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可怜今天的孩子们,沉重的书包压弯了稚嫩的后背,补习班、特长班侵占了玩耍的愉悦,除了手机电脑游戏之外,已经不知道奇形怪状的蚂蚱,曾经让父辈的童年如此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