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整本书阅读”频登语文界的热搜,以其绝对的关注度宣示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这一现象也预示着语文老师系统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于我而言,“整本书阅读”像一个蒙着薄纱的少女,优雅而神秘,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幸运的是,10月13-10月14日,我与其他语文老师们一起参加了在济南鲍山学校举办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两天的学习,四位语文大咖的示范交流,让我对整本书阅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也有了一点浅薄的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先读、要多读。这样心中才有底气,课堂语言才有才气,整个课堂的师生活动才会充满灵气。听了四位大咖的课堂展示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师们的底蕴之深厚,见识之广博,甚至连课堂的评价语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董一菲老师,一袭长裙,如画中走出来的女子,上课过程中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引领学生走近泰戈尔的文字,走进泰戈尔的心灵。当指导学生明确“系”的读音的时候,董老师说:“把东西记下来是知识,把东西运用起来才是才华。”当学生分享其中一句的感悟时,董老师这样评价:“这个解读有胆有识,是对阅读的一种再创造,有个性、有生命、有温度。”当学生谈大屏幕上出示的第五句诗的理解时,董老师顺势追问: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接着评价“恋爱时、崇拜时、当你的心充满爱时,心就会升华”。再如,课堂上引用康德墓志铭“这个世界上让我敬畏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头上的星空,一件是心中的道德律。”“我们的心充满着崇拜与敬畏,生命才能走向崇高”。诸如此类的或充满着诗意、或充满着哲理的评价语,几乎充盈着整堂课。不仅上课的学生沉浸在泰戈尔的诗歌魅力中,台下听的老师们也如痴如醉。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得益于董老师孜孜不倦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积累的、精神性的、前瞻性的,更是创造性的。
再如氤氲着书香气的江苏名师丁卫军老师,他在经验交流的时候提到备《昆虫记》这节课时,搜集了不同出版社、不同译者的翻译版本,并将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发现哪种版本更能体现出原作者法布尔的语言风格。我们都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课前准备是耗时的、费脑的,极具挑战性的,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但这样做也是最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品科学性与文学性兼具的语言风格的。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一种对读外国作品的认识,要学会选取优质出版社的版本,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不同译本的比较阅读。
执教《论语》的程翔老师,不知读了多少遍的《论语》。他对这本书的理解已经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在导读的时候,他细致地向学生介绍了《论语》的作者、成书时间、书的主要内容、书的总字数、篇目、核心思想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使我想起去年教《论语十则》的时候,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度是不够的,导致学生只知《论语十则》,不知《论语》其他。我们这一代孩子的任务是艰巨的,他们不仅要放眼未来,用科技与创新敲开未来世界的大门,同时还要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过了千年也不过时的原因正是因为其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如星星般闪耀。孔子如尼山的月光,是一位勤勉而孤独的摆渡人,其与弟子的思想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再学习,品味再品味。犹记得大学之时,读过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钱穆先生的《论语正解》,《论语》经过他们的解读,更亲民了,更容易理解了。每次摘读,必能从中攫取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程翔老师平易近人的授课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师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与敬畏。我也深刻地明白,整本书的阅读《论语》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所以,指导学生有序地通读整本书,并在读完之后留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读万卷书,是一个语文老师对于阅读阵地的坚守。行万里路,我觉得不仅仅指教师的行走体验,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在亲近文本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丁卫军老师在交流中提到要关注“有质量的阅读成果的形成与分享”。以什么样方式来形成与分享呢?比如在阅读中倾听自我、在摘录中品味别有的宁静、在背诵中找到乐趣、在批注中走向文本的深处、在阅读中对话经典人物,并在经典中学习写作。“以读促写”是“行万里路”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将经典吸收内化,将文字打上自己的个性标签,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丁老师也在使用简书这个写作平台。我自己是通过简书记录生活,而丁老师将简书做成了一个分享学生优秀文章的平台。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网络上见到自己的文字码成了方块,这样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大量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济南学习,收获颇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本书阅读”乘着东风来了,她所带来的——必将成为我和学生阅读与成长道路上最美的一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