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问答平台,总有人问,“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又或者,“你是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的呢?”
我不确定他们所指的「读书」,是说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再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的这个过程,还是仅仅只是单纯的“阅读”。
我也不确定他们所认可的「有用」,是指取得社会广泛认可、利于找到好工作的学历和文凭就算是有用了,还是说要达到可以有效践行的目的才叫有用。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书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来源。因此,我既不认同「读书无用论」,也不认可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暂且将其定义为「读书万用论」吧。
读书有多万能呢?具体参见作家李海鹏的生活体会——
小到有助于吃皮皮虾更好剥皮,大到可以改变性格继而明辨是非对错,坚定意志,接受上帝亲吻,改变命运犹如神助。
但依然有人会问:读书这么万能,可是我昨天读过的书今天就忘了差不多了,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哦?我上了这么多年的学,现在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耶,所以读书有什么用诶?
这时一定会有人出来告诉你:没关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毛也说了:“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所以,「读书万用论」似乎完胜了。但,为什么还是总有人说读书没用呢?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从子路一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再到《杂感》里的那半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到如今,还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事物价值高低的标准的时代,读书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情景屡见不鲜,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此起彼伏。
无论是「读书无用论」还是「读书万用论」,众所周知,关键在于「用」。
但对于主张读书没有用的人,一直怀疑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读」而不在于「用」。即,之所以读书没有用,是因为没有去用啊。对此,古人也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告诫过我们: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不是吗?
罗伯特·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描述过一段他和他的朋友约翰·沙兰格之间的对话,源于二者对摩托车维修和保养本身存有不同的意见——
波西格认为尽量利用买摩托车时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册自己去保养,而约翰认为要请师傅来专门负责维修和保养才是最靠谱的。显然,约翰对摩托车维修一窍不通也并不想去“通”,具体对话如下——
“它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摩托,而且我也完全照手册上说的去做。你看,我照他们说的把阻风门拉到底。”
“阻风门拉到底?”
“手册上是这么说的。”
“那是发动机冷的时候才这么做!”
“我们至少进去了半个钟头。”他说。
我听了暗吃一惊,“但是约翰,你知道今天天气有多热。”我说,“即使是大冷天也得半个多钟头才能散热到可以发动。”
他抓抓头,“那为什么不在手册里说明呢?”他打开阻风门,再一踩就发动了。“这就对了。”他很高兴地说。
这段对话,用诗人陆游的话来总结,便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中的理论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因为它不可能涵盖复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将书中读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和应证,从中总结出的理论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有用。所谓的读书没有用,还不是因为——
没。去。用。
从书中得来的理论和知识,需要实践去激活和检验。至于为什么也反感「读书万用论」,是因为上文提过的,我确定的一点——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书本。既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从书本中获得,必然还存在着其他的途径,那么其中之一依然是实践。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成文的知识,直接内化的成再管用不过的经验。
总之,知识的获取不限于读书,知识的践行及有用与否也不取决于读书,而在于是否可以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