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对于上一次课程的再教设计。基于上次王博士的建议,对本次课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更进一步细化了对于学生任务的指令,更清晰更详细的指令下,学生活动相对于上次更加井然有序。
第二,删掉了一部分内容,使本节课的主线任务更加清晰。
第三,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任务和分工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让小组活动更有条理性。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首先,个别课堂问题设置难度偏大的基础上,由于时间关系,尤其是小组合作的时候预留不够,没有来的及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因此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在处理小组合作的问题上,不够相信学生。再次,小组合作后分享的环节,选择小组挑人的方式,然后再在组内选人分享,实际上仍然变成了变相的抢权,没有做到去监控全班的学情。最后,组内合作解决认知性问题的环节中,虽然要求学生用红笔及时最自己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订正,但是没有给予正面的展示和反馈。
虽然重新设计后的本节课,逻辑上和课堂结构上更加紧凑和突出主线,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注意。
比如对于计算题的处理上,首先在给学生进行反应时间后,投票选择是否有思路,投票的结果显示除了第1、2小组没有人有思路之外,其他小组都存在有思路的同学。
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选择在选项中挑人进行思路讲解,虽然学生简单的讲解了思路,在计算的环节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没有真的获得解题思路,主要是源于台上讲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够更有效地去帮助学生指引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因此学生们认知的起点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应该首先再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元素质量和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之间的计量关系,再选择小组拼图的方式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挑人展示,这样就可以做到关注全班的学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