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守望春天连载小说简云间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

作者: ZHOU春雨 | 来源:发表于2018-01-07 12:00 被阅读119次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

内容提要

其父崇尚文化造就财富,没文化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误导了孩子而致大器晚成。葛亮异常聪明加刻苦考取了名校,父子间相互隐瞒病情:父亲尿毒症;儿子为父亲无牵挂而安心就医,提前返校又遇车祸。诠释了人间至真无私的亲情。

葛亮毕业后竟辞掉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公务员工作,为家乡致富以身染众。凭为民致富之满腔热忱冲破重重阻挠竞选村官,上任后王葛亮风雨兼程,历尽艰辛……就在村子发生了巨变的时候,大信岭上日夜散发出阵阵恶臭,村民难以忍受,葛亮义无反顾地率众走上了一条漫长坎坷的维权之路……

第一章 千年墨河传佳话 文化异彩扮古村

我的故里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家村落,坐落在胶东半岛上闻名遐迩的大信岭下,村前有条千百年流淌下来的河,村后有座不称山没有命名的岭,可谓依托了峻岭、傍恋了古河。

记得我的初中同学是这样描写的:

在这炊烟袅袅的地方

河水呈着黑色哗啦啦地淌

宛若小提琴拉响惬意小调

浸润了土地肥沃

创变着看不尽的瓜绿茄紫柿黄椒红

满岭的石榴笑脸绽放

田间的谷穗子狼尾巴般大小

呈现给这里呵护着它们的主人

把小日子映照得金黄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

在此留恋的雁群也会忘记南飞归家的方向

村前那条呈着黑色的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至圣孔子携学生子贡、颜渊周游列国,经由汇泉湾驾马车至此,师生见柳暗花明、河水清彻、好不惬意,便在此休歇。颜渊铺就宣纸,子贡下力研墨,孔夫子奋笔疾书。子贡急于一睹老师大作,不慎绊动了付流待淌的墨,墨水便迅即涌进了河,染就了河水至今的颜色,得名墨水河。

村后边的岭上奇石不绝,有神仙脚窝,有子贡颜渊双膝拜仙窝等等。岭上的若干小石窝常年积水不竭,老人嘱咐天再大旱也不能动一小勺,只准遇难事解不开了饮一小囗赐人聪明才智。

对了,孔夫子墨水河边的那篇书法大作“白水汇泉黑土即墨”中的即墨乃是我们的村名,凭借她至圣的文化氛围,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村落规模不断扩大。至今的即墨村已鲜为人知了,它由村变镇,由镇变县,由县变市,如今又通过了撤市划区,与百年青岛融为一体喽。

即墨区中的即墨村早就改写了称谓,叫作通济街道办事处墨水河街道居委会了。然而,即墨村的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旧事历历在目,尤其是那些热爱文化的老乡,就连已故的老者依然鲜活在我的心中。

即墨村村民文化氛围浓厚,说学逗唱几乎人人都会。一个以山里石雕花刻龙的大戏台搭在村的中央,常年不大闲着。在此登过台亮过相的有戏曲演艺界文化名人,也有活跃乡里的业余剧团。即墨村剧团以柳腔作主打戏剧品种,每当冬闲百姓围观、热闹非凡,村剧团演出的柳腔戏《王三卖鱼》,经县剧团看好采编排练,进京代表地方汇报演出,获地方戏曲优胜奖,其中的男主角王三还是我们村上的人呢;朗朗上囗的唐诗宋词屡闻不鲜,更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作为村民文化精髓送呈省级参展。

村上的所有人,以葛亮家的文化拨尖为快为荣。的确,他爹虽然不识字,但在村剧团的武场上发挥过作用,不仅仅那锣鼓点敲得铿锵有力,还能在关键时刻为台词生疏的演员提词救急。尤其他家葛亮是村上恢复高考以后最有才气的,毕业后竟辞掉公务员当上村官,把个城区贫困出了名的即墨村富得淌油。村上虽有像葛亮这样的好人家,但葛亮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感人故事而闻名乡里,无人不晓。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长我四岁的葛亮是个傻大个。葛亮不姓葛,姓王。

王葛亮这个名字一直被乡里乡亲喊叫至今,才遇及识字娴文的人去夸耀。底细人说别看葛亮他爹一天学屋门没进,可就是长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好脑袋瓜子,凡是听过的故事,就象刻了漏板印进他的脑子里,啥时有用处了便可原版拿来。

葛亮出生那年,适逢他爹每晚在纳凉的人群中讲《三国》故事,三疃五庄都出了大名。他爹崇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便给自己的娃取名王葛亮,巴望着王葛亮能为王家光宗耀祖。嘿嘿,我不大看《三国》也知道个大概,人家诸葛可是个副姓,你把人家的姓与名拆开再瞎去合并的用,我不免有些好笑。

小葛亮在同伴中光长个子不长脑子,别人家孩子能背得几首唐诗时,他还是讶讶学语那阵子掌握的那点老调子,象“小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这样的巧说就算是他的高难度知识了。他爹虽能说会道的,但饱尝了没文化之疼。记得早些年街头巷尾议论,他如果有点私塾底子早就上县文化馆了,那年海选没捞着去就是吃了笔试的亏。

为让小葛亮不重蹈复辙,葛亮他爹或抑仰顿挫或咄咄逼人,原版《三国》津津乐道,费煞苦心的领教均无济于事,换回的仍是小葛亮木讷的表情。

他爹是较有见识的人,心想:若送儿子上学是绝无收获的,就用他的人高马大吧,先当小马驹拉扯着,庄稼地里会排上用场的。

好马要用好料喂,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爱,小葛亮享受了正常儿童的待遇抚养。

小葛亮随着时间的脚步,转眼走到了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家也不例外,降临了忍饥挨饿的厄运。

不能等闲待毙呀,一些脑子灵活,又能放下架子,张开嘴巴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年年”都有,他们或结伴或单独,会到一些条件尚好的村庄去讨饭。那时候“讨饭”

讨到的是真正的饭,饼子、地瓜干、菜团团……给什么接受什么,不像现在的行乞者只要人民币。

那时候的行乞者是每家每户的要,走到谁家大门前,便把打狗的棍子一撑,嘴里就叨咕一句话: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直到家里出来人,送来了食物,也就不唠叨了。

可能是年长的大娘心眼好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娘掌厨的原因。反正那些要饭的到了哪家的门口都是这么喊的,仿佛是行乞者的“官话”,或者叫“行业术语”?

话说当时的王葛亮他爹,患上了腰肌损伤动弹不得,便叫葛亮随同老乡外出要饭。

王葛亮象演出一般充分地准备了台词,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照例站在那里念念有词: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

这时候屋里走出一位大爷,手里拿着食物。王葛亮也会区别男女,可能心里想:原来是个大爷。嘴里的话却变成了这样的:大娘,打发打发大爷吧——。

大爷一听,火了:这小子,讨饭的还是骂人的?边骂边抡起了院子里的铁锨,要打活人。

王葛亮对要打人的架势是肯定会看出来的,饭也不要了,撒腿就跑掉了。

就这样的少年葛亮竟能成了后来的大文豪,不乏让人诧异。他除非是饮了俺村后岭上的仙水,受了文神点化?

下一章

相关文章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

    内容提要 其父崇尚文化造就财富,没文化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误导了孩子而致大器晚成。葛亮异常聪明加刻苦考取了名校,父子...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5)

    上一章 十五章 罗家红黑两路开 葛亮入户挨黑棍 县驻村海选工作组为鼓动村民不缺席,提前两天便一遍一遍的在村委广播室...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23)

    上一章 廿三章 公司开张农户忙 大旱之年财路广 人逢喜事精神爽,日子过得也顺畅。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不觉迎来...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20)

    上一章 二十章 致富有方传帮带 多种经营利润来 村民们在亮哥上任后的第一笔收益,是在这年水库停修的第三天上兑现的,...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22)

    上一章 廿二章 千古螃蟹今朝尝 农副产品新招保 发制品厂的开业庆典活动由我代亮哥去参加了,是他的电话安排。活动结束...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6)

    上一章 十六章 坏事跃变大好事 葛亮适然任村官 王葛亮被人暗算本是坏事,可它好像是晴天霹雳,惊醒了沉睡中的即墨村,...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7)

    上一章 十七章 道路硬化得民心 全村皆当工程兵 即墨村100千伏安变压器,全由亮哥出资得以完成安装增容,村民的日常...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9)

    上一章 十九章 兴师动众修水库 捷报未闻祸事生 新年伊始,村官王葛亮便急不可待了。首次撤了拐走进了村委办公室,召开...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8)

    上一章 十八章 栽下梧桐枝叶茂 招来金凤早搭巢 按村务工作职责,村委一班人都要进村委办公室划考勤上班的,节假日不休...

  • 【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21)

    上一章 廿一章 两次投毒害人畜 一举破获顺民意 全村都动起来了,家长们吃稳了初尝致富甜头的定心丸,家家都数落着如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文化强村的丰碑(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yp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