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注解推荐原创文学创作
《道德经》瞻阅有感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瞻阅有感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作者: 道清有感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11:33 被阅读0次
原文  第五十五章  八十三言。

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蜂虿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稄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忧欠於油切气逆也,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蜂虿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得道证觉的圣人,其之内心,如同刚刚降生的婴儿一般,纯洁无染,惟正无邪,仅依身体生理本能,而产生取舍物质物欲的需求欲念,得以满足后,便别无他求。

其之外在身体状态,亦如婴儿般柔弱稚嫩,俭素质朴,但生命力却是旺盛之致活力无穷。

因其纯洁无染,惟正无邪,未造损他害物之恶因,所以毒虫不会因自卫反击而侵害他,猛兽也不会主动攻击他,凶恶的禽鸟同样也不会伤害他。

纯真稚嫩的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小手的抓握合抱,却牢固有力,得道证觉的圣人,亦如婴儿一般,虽然俭素质朴,贞柔贵弱,但却可恒久持守纯洁无染,惟正无邪,一心利他的极致盛德。

未知牝牡之合而稄作,精之至也。

然而人们,仅注重于,男女阴阳交合之事,表面所产生的物欲感受,而贪恋享乐,以至于因此物欲感受,障蔽、忽略了,阴阳交合之真谛。

其之真谛,乃为阴阳两体,专注于忘我的至真至切的感受中,阳体因此感受,主动的往复循环运动,以此催发阳体之精,阴体因此感受,被动的应和阳体之动,以催生阴体之卵。

以致使,阳体之精与阴体之卵交汇融合为一体,以此阴阳两体反复循环运动交汇的过程,形成阴阳融合归一的结果,此之结果即为孕育生发的新生命。

此即为相对的二进制,而此二进制产生之结果的属性,同为相对的二进制性质,所以会呈现出,一体同时存在:阴阳、雌雄、善恶、正邪的相对性因素。

而其结果的属性及具体物质形式,便是因循阴之母体与阳之父体融合之个体的先天性质而形成的,阴阳、雌雄、男女的后天属性及物质形式的分别。

然而善恶、正邪、利害等后天属性,则是个体在后天的生命过程中,所受其先天属性的一切主观因素,及后天属性的一切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认知及行为所形成的。

终日号而嗌不忧欠於油切气逆也,和之至也。

反观纯真稚嫩的婴儿,除睡眠外,整日或啼哭、或呻吟,但却不会因此,而导致咽喉干涩沙哑,或是气息不畅造成,呃逆哽咽的情况。

这是因为,纯真稚嫩的婴儿,一切身体机能需求,都是因循自然的生理本能,而产生和调节的。这种生理本能,是无自主意识辨别控制的,而是身体生理本能,自然呈现出的和谐顺畅。

然而婴儿之所以能够,因循身体生理本能自然调节,而呈现出和谐顺畅的自然状态,便是因为,婴儿尚处于蒙昧无自主意识辨别的质朴纯真状态。

也正是这种无自主意识辨别的质朴纯真之跟本性质,方才成就了和谐顺畅的自然状态,此即为,去欲还本,归原真柔,合和恒一,自然无为之真义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倘若人们感悟明了,如何归复原始本自和谐具足的自然状态,那便是证悟了,恒久不竭的宇宙万物之本元~道。

证悟恒久不竭的宇宙万物之本元者,便可通晓明了,宇宙万物一切孕生演化终复之真理,以至于,大道之真义。

至尚的利益,是引导宇宙万物,恒久的持守清净无欲,自然无为的本元状态,如此方可恒享和谐圆满,究竟自在。

反之若是人们,随受自心受外界物质现象诱惑,所滋生的妄求利己强盛的妄执欲念而牵引流逐,便会导致人们,为满足己之私欲,施行无尽的妄为恶行,造作蓄积无尽的罪过业力。

如此妄求强盛之致的妄执欲念,必然导致行为人,盛极而衰。

而此之所为,亦为倒行逆施之属,如此倒行逆施之为,必然导致行为者,丧失愈好发展之机,终受衰败、穷尽、消亡之恶果。

此即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弟子道清虔诚顶礼:本师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三叩)

回向:

弟子道清:虔诚瞻阅本师圣德道祖之圣典,仰叹本师圣德道祖,极致圆满之正等正觉。

虔诚愿以此功德回向予:本元之内一切众生,祈愿:众生身心康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自然和谐,一体共荣。

弟子道清:瞻阅本师圣德道祖之圣典,记录所感与大德先知、老师们,共同修学研习,诚望大德先知、老师们不吝赐教,后学道清拜谢。

道清致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瞻阅有感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mr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