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约翰福音注释导读》(一),已经简单地论述了为何要写这个导读的原因,在此就不赘述了。现在进行导论部分,本来要把导论部分全部理完的,发现量有点大,于是先把导论的第一和第二点理出来先。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5812/00bc6f7ce1435b1d.jpg)
声明:本文是本人的读书笔记,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排版上有点调整。具体参考:
卡森著,潘秋松译:《约翰福音注释》(美国:麦种出版,2007年1月),页37-64。
一、约翰福音的一些特色
卡森认为《约翰福音》是历史上被使用最多的一卷书。如果细心比较,约翰福音还是和符类福音(synoptics,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有比较多的不同的。
1、约翰福音省略了一些内容。约翰福音没提比喻,没有记载耶稣登山变像和最后的晚餐,没有记录耶稣赶鬼事件,也没提到耶稣受洗和受试探。连符类福音中的主题天国,约翰福音也省掉了。
2、约翰福音增加了一些东西。迦南宴席,变水为酒,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谈敬拜,耶稣提到拉撒路复活,以及耶稣常常对耶路撒冷的教导。约翰福音强调耶稣是神:如七个我是的论述。
3、一些不确定的命题。
a、对于施洗约翰是否是以利亚的身份,符类福音与约翰福音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符类福音说是,而约翰福音则否定)。
b、他们对耶稣的认识方式也不同:符类福音说对耶稣的认识是渐进性的,到最后才意识到耶稣究竟是谁,而约翰福音对于耶稣的理解是一开始就是全面性的,首句就宣告耶稣是道,是神。
c、对于逾越节的次数也有不同的观点。约翰福音是提到三次逾越节,而符类福音只提到1次。
d、对于洁净圣殿的次数描述不同。约翰福音提到两次,而符类福音只提到1次)。
e、耶稣的受难的时间,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似乎是不同的,耶稣是什么时候被捕,什么时候上的十字架?符类福音认为耶稣在九点已经上十字架,而约翰却不这么认为(约19:14)。
4、希腊文的文法差异。约翰福音的词汇比较少,多用并列语法;代名词运用比较多,多处省略连接词。最重要的,约翰没有区分是耶稣的用语和门徒的评述。
5、历史时间的错误。卡森说有人认为在约翰福音中有几次时间上的错误,他自己却是不以为然的。如赶出会堂条列放在这里是有时间上错误(有人认为这要到第一世纪80年代才有的事情)。最后一个问题是约翰21章是后来添加的?
二、解释约翰福音的历史:重要的见解选录
1、早期教会
在早期教会中,福音书是合订本,不是分开的。福音书的作者早在125年前就被冠名在各自的福音书上。马丁•亨格尔(Martin Hengel)有一种想法:因为福音书是合订本,福音书的作者其实是编订在书前页上。后来分开刊印后才把书名冠在各自的书卷上。
约翰福音最早的抄本都残缺不全,但就是从这些抄本中,我们得到它的语言是和《所罗门颂诗》与伊革那丢(Ignatius,约主后110-115安提阿主教)的书相近,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根据约翰福音写的。根据希坡律陀(Hippolytus)的《反驳异端》(Refutation of Heresies vii. 22.4)说目前已知最早引用约翰福音的是诺斯底派的巴西利得(Basilides,约主后130年),但这是没有经过确切考证的。
在整个二至三世纪诺斯底主义对约翰福音都是很有兴趣,这是由于他们的核心救赎观与约翰福音的救赎观相似。同时,诺斯底主义者华伦提努( Valentinus)的书《真理的福音》(Gospel of Truth,约主后140年)提到说:道显现时,成了肉身(soma)。这个肉身不是约翰福音的肉身(sarx,约1:14)。约翰福音的sarx是比较不可爱的,而soma是比较可爱的,卡森认为华氏是把基督道成肉身的身体和基督复活后的身体搞混了。一百多年后的俄利根在写约翰福音注释时也多次引用诺斯底人希拉克里昂( Heracleon)的约翰福音注释书。
在教会历史中真正第一个引用约翰福音的是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你若不重生,就不能进天国”,[参考《第一辩护书》(First Apology)].此外早期教父引用过约翰福音的有: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aphilus of Antioch 主后181年),他提安(Tatian,游斯丁的学生), 亚波里拿留(Claudius Apollinaris ),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
爱任纽(Irenaeus)是最重要的见证者,他认识坡旅甲(主后156,八十六岁殉道)。坡旅甲是约翰的门徒,坡旅甲也证实约翰是约翰福音的作者。此外还有帕皮亚和马吉安的佐证认为约翰福音是约翰写的。
后来的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特土良(Tertullian)都证实本书是约翰所写的。此外还有一些间接的证据,如他提安的《四福音协调本》(Diatessaron)。
到第二世纪唯一反对约翰福音是约翰写的就是非道派(Alogoi),就是拒绝道的那一派人。此外还有一个叫该由的人,他是一位教会的长老,他因为反对孟他努派(Montanism,第二世纪的灵恩运动),从而反对约翰福音和启示录的。因为孟他努的思想都来自约翰福音。
我们可以说到第二世纪,约翰福音的作者与其正典地位已经确认无疑了。
2、晚近的讨论
1835年,史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出版了《耶稣生平的批判性检视》(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他畅言去神话。约翰福音的主题是讲耶稣是人,也是神。于是约翰福音变成最不靠谱的福音书。史特劳斯为他的理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学校被革职,被其他人辱骂,被朋友疏远。
接下来150年间,出现了很多正统派的约翰福音研究学者,如亨斯坦柏(E.Hengstenberg),卫斯科特(B.F.Westcott),莫里昂作了很多的注释书。赞恩(Theodor Zahn),梅晨(J.Gresham Machen)与古特立(Donald Guthrie)写了批判性导论,给我们很多的帮助。
在19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宗教历史学派,试图将所有的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的无知与古代落后的文化产物,而约翰福音正式这种产物的产物,其中最著名的学者就是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布特曼认为:约翰是受曼底阿的诺斯底学派影响而写成的约翰福音,而事实证明这个学派是约翰之后的产物,现有所有的资料显示这个学派是公元7世纪才有的。此外他来源鉴别学运用在约翰福音中。他认为约翰福音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方面是神迹来源地鉴别,另一个方面是资料来源地鉴别。另外布特曼还假设了一个约翰福音的“教会编修者”,这个编修者把约翰福音编的更符合教会使用的样子。他认为关于耶稣,历史上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他存在过,其它的就没有踪迹可以寻。因而他认为去神话后的基督教是最好的。我们感谢神,布特曼的影响力已经不盛了。因为很多学者的首要身份还是信徒,他们明白信仰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受耶稣。
近代在圣经领域最有名的发现是发现死海古卷。死海古卷显示约翰的思想直接源自于犹大文化比希腊的诺斯底主义更多。因而用后来的希腊化环境去解释约翰福音的词汇是完全不必要的。
近代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约翰福音不是为了纠正或增补符类福音而写的,因而约翰福音不是符类福音的衍生产物,约翰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写这卷书的。这种观点修正了一些怀疑派者的观点。
3、当前的情势
卡森希望通过文学鉴别学来看约翰福音的研究。在讨论文学鉴别学前,他先回顾了历史来源鉴别学,他列举了几个人。关于历史与神学的关系,学者们观点各异。
傅特纳(Fortna),主张神迹资料来源,但他的影响力不大。聂林克(Neirynck)认为应把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独立起来看。
布朗认为约翰福音是对当时信仰团体对回应而得的产物。他认为约翰所回应的团体是:教会基督徒(他们的基督论不恰当),犹大基督徒(拒绝接受基督神性),隐藏性基督徒(一边在会堂一边在教会的基督徒),施洗约翰的跟随者(这一派认为施洗约翰比耶稣更重要),犹太人(反对教会的人),外邦人(拒绝耶稣的人)。
林达斯(Lindars)认为约翰福音是一种讲章集。也有认为约翰福音是为了帮助一间教会的牧函,帮助其教会成长。
关于约翰福音的背景,欧德博(Odeberg)认为是犹太与闪族文化,陶德(Dodd)认为希耳米文学作品(Hermetica),很多人认为是诺斯底主义。而巴瑞特干脆来个综合,认为是以上这些背景都有。
从文学鉴别学的角度来看,学者不是要讨论历史背景与约翰福音的关系,而是讨论约翰福音现存文本的合理性,在这一方面殴尔森(Olsson)是先驱人物。其他还有楼纳(Lona),他使用了鉴别工具和文学记号语言学( Literary Semiotics)。此外卡森还介绍了柯摩德(Kermode), 杜克(Duke)和欧黛(O’Day)和范备德。欧黛聚焦于约翰福音的讽刺,范备勒则聚焦于约翰福音的旁白。
最厉害的代表人物是喀毗柏(R.Alan Culpepper),他出版了《剖析第四福音书》(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1983),他试图以叙事文学分析规则对于约翰福音进行简析。他采用真正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两种概念,因而他发现约翰运用了“无所不知”的心理学观点,从而解释很多约翰福音看似隐藏的资料把它解释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