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之五四一代与后五四一代
“清末一代”知识分子作为晚清最后一代知识分子、新世纪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参加了戊戌维新、经历了改良与革命的艰难抉择,至此他们已经有部分人开始退缩,到辛亥革命迎来他们所向往已久的民主、共和时却少有人去拥抱、欢呼,因为虽然他们是作为新世纪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也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不仅闪耀着新思想的光辉,更为重要的是士大夫传统的光芒也在他们身上照耀。虽然他们在思想上、认识上已经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化,但在更深的心态上、情感上依旧是旧中国传统的延续。
所以当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然而这新的、他们期望已久的历史不属于他们,而是由他们的下一代——五四一代去书写。
五四一代——未完成的启蒙
五四一代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在1880年甚至1890年以后早年虽受中国传统教育但至中学、大学多受西式教育,而出国留学者甚多,尤其至日本,即使在国内的也㓎淫在进化论、自由、民主等文化氛围中。在他们身上已经较少能看到他们上一辈那种对于中、西学二者间暧昧的态度(存在以潜意识中)。而当民主共和到来,他们自觉的担负起了时代的重任——
完成在知识上、心理上与传统中国的切割,这是他们上一辈在辛亥革命中没有做到的,是对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补课’。
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为代表,主要活跃在新文化运动至大革命失败间,之所以说“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还在于他们最为活跃的五四时期前期,中国的革命年代已经过去,以身许国不再是重要的是时代课题,他们也不用在依附、投靠某一种政治势力或者某种救国主义、团体,他们从开头都不是重要的是政治人物,而是一批职业的教授、学者,即自由的知识分子,这也是保持新文化运动前期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而不至于转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之一(虽然最后还是转向了政治运动)。
(胡适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虽然因为其求学、思考而摆脱了传统但是这个新的共和国的大多数国民依然沉睡在一个黑暗的王国里,所以他们的使命便是唤起多数民众的觉悟,打破旧道德、旧伦理对人们的束缚,使人民去拥抱自由、民主、平等、独立即:陈独秀所说的“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而这一切是通过“五四运动”来实现的,这又包括新文化运动和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两个方面。
运动的前期是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与对儒教的批判而展开,以后又竖起文学革命的的大旗,这段时间先进的知识者的焦点不再是上一代人聚集的政治上,而是在文化上。但是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五卅惨案、北伐战争——残酷的血腥争斗和内忧外患很快迟滞了思想启蒙的步伐,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思想的革新,而由思想启蒙转向社会改造,知识者对自由、平等、民主、自由的追求被危亡的政治局面所压倒。“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文化阵营分裂的标志,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投入马克思主义的怀抱,以求对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胡适则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由文化批判转向学术研究。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进入尾声,这代知识分子又踏上了为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与上代知识分子一样,这是一段没有走完的道路,直到八十年代“启蒙”一词又被提起。这是为什么?
与批判中国传统相伴随的还有一场长达九年的‘中西文化之争’。其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民族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自觉反思。论争的双方:胡适、陈独秀等人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梁漱溟、杜亚泉等人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当1923年‘科玄之争’进入尾声,五四运动结束,这一场争论也进入低谷。我们可以看到这都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进入争论而结束,为何它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无论如何这依旧是一场没有结束的争论,直到八十年代又被提起,直至现在。这又是为什么?
五四一代是启蒙的一代,但这是一条没有走完的路,他们被突然而来的政治斗争而打断,而当“启蒙”再次到来新中国已经成立整整三十年,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五四一代结束,留下了胡适和陈独秀两条路即:专业学术研究和由启蒙而走向左翼革命斗争。二这两条路正是后五四一代人所走的。
后五四一代——自由与工农兵的抉择
后五四一代,基本在学生时代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传统的延续。他们从小接受了完整的西化教育,大多数有留学欧美的经历,而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这是他们区别于前两代知识分子的重要标志。在学术领域他们继承了前两代知识人在各学科做出的探索如:梁启超、王国维对于史学、美学,鲁迅、胡适对于文学,蔡元培对于伦理学等。以此为基础,对各学科加以规范化、理论化,从而开创了各学科在中国的范式,如:冯友兰对于哲学,潘光旦、费孝通对于社会学,罗隆基对于政治学,郭沫若、傅斯年、顾颉刚对于历史学,朱自清、冰心、巴金对于文学等。
(抗战时延安)而如前所说他们所走的是两条路即:在各学科内的自由知识分子如:潘光旦、冯友兰等,他们这批学者在新中国成立后或自觉或被迫都接受了思想的改造,而在其后半生少有成果;而向左翼的共产党阵营,如:郭沫若、矛盾、艾青、瞿秋白等,在三四十年代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真正大规模走进农村、走进工农兵的知识分子,是在血与火的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在这里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知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还有他们的世界观。而这条路也会为后两代知识分子所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