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空蓝汪汪的,嫩得能掐出水来。昨晚听到窗外呼啸的风声,就更好奇,前天去故宫的时候温暖无风,是怎么扭转了前一天粘稠的雾霾的。就在腊八这个神奇的日子里,遇到了故宫里潇洒的讲解志愿者一凡先生。
14点50到15点30有一场讲解,当我和小伙伴到了慈宁宫时还差10分钟半点,下一场在20分钟后,我俩决定先去逛逛其他展览再回来。但故宫的神奇可能有一点就是时间会以“相对”快的速度飞驰,即使匆匆看过,再来到慈宁宫已经三点,我们整整晚了20分钟。抱着尚有半小时可听也还是赚的心态,我们急忙跑向雕塑馆。
故宫开讲,心花怒放~/351循声望去,在人群聚集的左手边,一位身材高挑的男士头戴鸭舌帽正讲得抑扬顿挫。我俩小个子匆匆往里挤去。
正在讲得是“夹纻漆塑脱胎像”,这是一种雕塑工艺,即先捏好泥像,在泥人的表面用纱布包裹,然后刷几遍漆。等漆干后再裹纱布继续上漆。多次下来,漆达到一定厚度,这时打破其中的泥胎,所谓“脱胎”,然后中空的塑像就完成了。这种工艺的好处在于塑像轻便,便于搬运,也便于保存。不过我现在忘记雕塑本身是谁了。
第二尊是“木骨雕塑”,这是从运城关公庙运出的一尊贴金的关公像。由木头搭建骨架,用泥完成身躯。这样的雕塑会比第一尊更显风骨,但增加了整体重量,关公的长髯原是马尾,像京剧老生的髯口挂在下巴上。但由于年代久远,马尾已经风化,只留得一张圆中见长的金脸,丹凤眼微张,左手如兰花指微捏一撮胡须,原本一定威风凛凛,如今以讲解员的戏谑而言就是“郭德纲”。
快乐的修行在佛像群里,他讲解了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及演变。没有脖子,身材线条单一的石碑佛像,身材有些笨,但表情很快乐,比起后期悲天悯人佛像的严肃风,他们脸上的快乐让人仿佛回到了人类的童年。随着技艺的精进,佛像出现了脖子,曲线的腰肢、圆润的手臂,身上的衣物出现薄纱的层次感和下垂感,绘画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给佛像雕塑增添了仙气,但脸上的笑容却慢慢收敛。眼角微合,注视众生。
笑容收敛在众佛像中,姿势最优美的是水月观音。不同于很多佛像雕塑都源于佛经中形象的显化,水月观音据传是来自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代表作,唐代仕女图)创作出的形象。画作一出,不久便风靡全国。人们甚至喜爱到给他创造经书,以证明他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见他左腿屈膝平放,右腿弯曲脚掌踩地,左手轻触地面,右臂搭在右膝上自然伸直。他不似大多正襟危坐的佛陀和站立身旁的菩萨,舒服的体态给人一种亲近的柔美。
通常他会被放置于佛像身后的假山景中,高坐一隅,眼前有一汪清水,倒映出镜花水月佛神像,隐喻佛教是一种看得到却摸不着的哲学,其中美感不言而喻。
水月观音佛教认为只有塑像的外观是不足以成佛像的,于是在中空的体腔内放入经书、舍利、法器等物品,让佛像拥有生命力和灵气。这样听来,人果然也是佛,每个人带着皮囊来世,要读书、学习、修行、思考,来滋养灵魂,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活着的人。
一凡先生的讲解生动有趣,一些容易被外行忽视的细节被他拿出来一点,就令人听得产生大大的满足感,一尊冰冷的雕像仿若被呵了一口仙气活灵活现起来。
见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虽然结束了仍不愿离去。热情被点燃的一凡先生干脆带着一行人向雕塑馆后面的大佛堂走去。不同于他的大长腿,走路生风,我们两个姑娘好容易挤出拥堵的人群,碎步跑起才跟上了他的步伐。
大佛堂原是康熙为母亲祈佛方便所修筑的殿宇。左右陈列十八罗汉,墙体是佛教主题壁画,正中陈列释迦牟尼佛及左右护法菩萨。在大殿正前方是康熙爷亲笔手书“万寿无疆”表达对母亲长寿的心愿。然而当你如今走进大佛堂,看到的只有周遭被扒的墙皮残存依稀的颜料,表明曾经壁画的存在。正中位置两旁的柱体上端被切割的痕迹,十八罗汉和佛像更是荡然无存。说起来还是政治的强硬,让这座佛堂成也是它,毁也是它。
讲解接近尾声,故宫也接近闭馆时间,一凡先生与大家道别。祝我们一定要再相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