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花八门很是热闹。特别是教育思想的混乱,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闹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上常常有找不着北的感觉,越来越不知怎么教了。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语文教学有三个根本不能丢:
一、批阅作文的工作不能丢。毫无疑问批阅作文是教师应尽的责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今天教师批阅作文的做法似乎正遭遇挑战。许多老师觉得这样做效果不大,在“自主、合作”教学理念的掩护下开始尝试将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批改。这种做法在教学改革的名下似乎正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有人说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如此。有一点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我的孩子写作文你希望老师批改还是让学生批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和弊。这样做的好坏我想只有学生才最有发言权。可惜我们的学生对此是不买账的。
事实上学生交上作文后最期待的就是老师的分数和评价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让学生批阅其负面效应是明显的:学生没有了对教师批阅的心理期盼,学生的批阅水平影响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师生之间关于写作互动的最好交流没有了。最要紧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鞭策没有了。学生作文失去了最权威的读者和评论者,长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学生本来不高的作文积极性会越来越低直至消失殆尽。
教师是个良心活,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就是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每篇作文,这是对孩子们辛辛苦苦苦写就作文的起码尊重。批改作文固然是老师的心病和负担,但乐趣也在其中。我以为无论怎样教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是不可少的。我觉得这是作文教学的底线。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批改作文的热情会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热情。当我们对学生作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学生的写作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一些教育家曾这样阐述,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作文教学而言,能启动学生作文的活力是最关键的。每次作文后我最愿意看到的是学生们问我他们的作文写得怎么样。或者问,老师咱们什么时候再写作文。我一直坚信:语文教学的最后较量是阅读和写作,而不是中考和高考。写作的指导要发挥作用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如去医院看病,我们依靠的是医生,而不是病人给病人看病。
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以教师批阅作文为主,这是作文教学应该传承的宝贵经验,不能丢弃。即便是让学生批阅我觉得教师的批阅也少不了。道理很简单,没有了教师的批阅,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就成了空谈。那种让学生批阅的做法实在值得商榷。教师的工作既是良心活更是辛苦活,要求我们要做到“慎独”。这里有道德的修炼和百业敬为先的操守。青木川辅仁中学的校训是孟子的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以为强调的就是教育要按照人的本性来修行,不走极端,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启发的。
二、钻研教材的能力不能丢。听名师的课和一般老师的课,我觉得可用新和旧来评价。名师的课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一般老师的课常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在于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上。名师们读出了自我,因而设计上有自己的东西能够教出自我,而一般老师对于教材的研究不够,没有从文本中读出自我,教学上一味的模仿或拼凑,教学呈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教师疏于教材研究,静不下来沉不下去,心气不稳浮躁不定,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时间久了研究教材的能力就弱化了,想上好课也难了。佛教上有禅定之说,讲究的是安安安静静的思考,进入一种入定状态。用张中行先生的说法就是,用深入思索的方法改造思想。可惜我们太缺少这种坐禅修持的功夫了。面对一篇篇经典美文,我们是否怀有一种宗教的情怀来潜心细读?我们是否能做到大段的背诵?我们是否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来驾驭它们?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只可惜我们的教学过多的纠缠于怎么教了,对于教什么研究不够。课堂上常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现在的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我觉得和我们教师有关。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太贴近“考试”了,考什么教什么,一些老师教诗歌甚至也往考试上“靠”,搞得一首好诗诗意全无,倒了学生胃口。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为考而教,为考而研只能使我们的教学走入极端。
三、指导读书的热情不能丢。阅读是语文的核心。语文教学应以指导学生海量阅读经典阅读为主,用阅读来构建学生知识与智力的背景。可惜在读书上我们远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做的好。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复杂了,可学生的读书却越来越简单了。除了课本和课后那几本名著,孩子们读书似乎没有了章法、计划,随意性很强。我以为一些语文老师成了制约学生读书的最大杀手。他们不仅自己不读书,还不推动学生读书,这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的事情。
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了以上三个根本,才能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热情,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受益者而终生受益,这样的语文老师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