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大家分享的一本书,书名叫做《照辩证法办事》。从本书中同志们就可以猜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有许多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从书中摘录一些给我以启迪的内容,向同志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
书中讲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辩证法的第一原则,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而在普遍联系当中,事物往往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变化的。
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事物的结构。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好,结构是功能的结构,功能是结构的功能,通俗来讲,就是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而事物结构的最直观体现就是系统的层次性,即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体。
举例来说,客观物质世界的层次是不可穷尽的,层中有层,层上有层,层层叠叠,水不穷尽,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无机界是一个由层次——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地上物体——行星——恒星——星系团——超星系——总星系等不同层次所组成的宇宙系统。目前,人类所能够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0亿个,但还是无穷尽。有机自然界呈现为由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群——生态圈等各个层次组成的有机界系统。从生物大分子到生物圈,层次分明,每一个层次都可以相对独立地自成系统,形成生命界的复杂层次结构。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如基层的生产经营组织是企业、公司、商店等,它们分属于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社会组织,而上述系统又属于经济系统,经济系统又与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组成社会大系统。
而认识系统层次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系统的规律性,因为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层次不同,规律有别。例如,宇观天体、宏观物体和为官粒子处于不同的层次,宇观天体遵守的是相对论力学规律,宏观物体遵守的是牛顿力学规律,而微观粒子遵守的是量子力学规律。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认识和研究系统,不仅要揭示系统固有的层次,发现不同层次上的共有规律,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特殊规律。例如,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经济生活中出今天现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忽略了国民经济系
8我为大家分享的一本书,书名叫做《照辩证法办事》。从本书中同志们就可以猜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有许多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从书中摘录一些给我以启迪的内容,向同志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
书中讲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辩证法的第一原则,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而在普遍联系当中,事物往往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变化的。
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事物的结构。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好,结构是功能的结构,功能是结构的功能,通俗来讲,就是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而事物结构的最直观体现就是系统的层次性,即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体。
举例来说,客观物质世界的层次是不可穷尽的,层中有层,层上有层,层层叠叠,水不穷尽,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无机界是一个由层次——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地上物体——行星——恒星——星系团——超星系——总星系等不同层次所组成的宇宙系统。目前,人类所能够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0亿个,但还是无穷尽。有机自然界呈现为由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群——生态圈等各个层次组成的有机界系统。从生物大分子到生物圈,层次分明,每一个层次都可以相对独立地自成系统,形成生命界的复杂层次结构。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如基层的生产经营组织是企业、公司、商店等,它们分属于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社会组织,而上述系统又属于经济系统,经济系统又与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组成社会大系统。
而认识系统层次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系统的规律性,因为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层次不同,规律有别。例如,宇观天体、宏观物体和为官粒子处于不同的层次,宇观天体遵守的是相对论力学规律,宏观物体遵守的是牛顿力学规律,而微观粒子遵守的是量子力学规律。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认识和研究系统,不仅要揭示系统固有的层次,发现不同层次上的共有规律,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特殊规律。例如,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经济生活中出今天现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忽略了国民经济系统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的不同运动规律的要求。
二、用辩证的方法看世界
理解了系统思想,下面我们就从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入手进行学习。首先学习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核心规律。
(一)学会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形象地概括成为矛盾规律,把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概括为矛盾。我们都学过,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即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相互斗争的方面和倾向。矛盾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万事万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法则。矛盾观点是对立统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通俗表述。
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战争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制定正确战略方针从而取胜的关键环节。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就是娴熟地运用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观点,从敌我双方优劣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力量对比,积极把握住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历来那个这个战争主要问题,形成了“计划总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思路,明确提出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人民军队丢掉坛坛罐罐,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后退,诱敌深入。结果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每每按照毛泽东的“神机妙算”,一步一步地步入人民军队歼灭战的口袋。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创造了“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飞机加大炮”的人民战争奇迹。
(二)要把握适度原则——质量互变规律
我们都学过,所谓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矛盾运动,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由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呈现出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质又有量,度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展开来讲,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在这个数量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有一个成语“过犹不及”,“不及”是达不到一定的度,“过”是超过一定的度,“不及”与“过”二者不同,但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好事办砸,变成坏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左”是超越中国革命的客观条件,采取了为当时中国国情所不容的过激的路线、政策和行动,不但革命革不成,反而害了革命。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险些将中国革命引向失败。幸亏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才使中国转危为安。“右”是落后于中国革命的客观条件,采取了为当时中国国情所不容的落后的路线、方针和行动,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质量互变规律还体现为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这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即量变与质变并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许多部分质变。
譬如,任何一个生命体,从生成到死亡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生成是一次根本质的比那话,死亡也是一次根本质的变化,然而在从生到死的总的量变汇总,总要发生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人从生到死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其中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是阶段性的变质。社会历史也是这样,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以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历史进程,就可以正确判断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
(三)新事物终究战胜旧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这一规律解释得最通俗的,还是毛泽东主席。据毛泽东的俄文翻译李越然回忆: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乘飞机去苏联访问,苏联驻华大使、哲学家尤金陪同,毛泽东问尤金:“你说说,刚才我们在机场,现在上了天,再过一会儿又要落地,这在哲学上该怎么解释?”尤金作难地叹道:“这我可没有研究过。”毛泽东主席笑道:“我来答答试试看,请你鉴定鉴定。飞机停在机场是个肯定,飞上天空是个否定,再降落是个否定之否定。”在这里,毛泽东主席用极其通俗的方法把否定之否定规律说得十分清楚明白。飞机从北京飞起来,是对停在北京的一次否定,降落莫斯科则是对空中飞行的否定,是二次否定。从地上到空中,又回到地上,在否定中有肯定,不是落在北京而是落在莫斯科,是肯定中又有否定,从而构成否定之否定。
其实,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相互联系和替代发展的缓解。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旧事物内部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新社会的因素是在旧社会怀抱中发育起来的,是在对旧事物所包含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麦株是对麦种否定的结果,但麦株的产生离不开麦种提供的养分、基因和生长条件,麦株成熟后所孕育出新的麦种,自然保留麦种的遗传基因。所有的生物,一代一代的都互相保留前代的遗传基因,构成一代一代生育和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它必然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继承的以往社会形态的一切积极成果,这些积极成果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如果不承认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缓解,把以往的一切全盘否定,这就否定了更高级东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也就否定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必然性。在现实生活中,全盘否定一切、推翻一切,或全盘肯定一切、接收一切,都是有害的。比如,搞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完全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必定走进发展的死胡同。如果不抛弃、克服资本主义消极的东西,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在苏联一度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我那全抛弃以往的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主张在空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甚至要挖掉革命前沙俄留下的铁路,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主张的“破四旧”“大批判”“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否定一切、批判一切、抛弃一切的做法,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摧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这种观点貌似革命,貌似坚持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取消社会主义文化、取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历史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隔断历史、隔断文化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决议:一个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个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包括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肯定了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了应当否定的东西。这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党同志、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现代科学成果表明,任何物理系统的有序化都需要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如晶体的生长、大分子的形成,都要吸收和放出能量。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任何生物种群发展和进化的基础和机制都离不开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停止了,生物系统就要走向解体。自然系统是如此,人类社会系统也是如此。
我国历史上也有过封闭导致落后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就说过:“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之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熙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对中国近代历史经验的总结,更能说明封闭对发展的窒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比康熙小20岁的俄皇彼得大帝,亲自去欧洲考察,回国后大力发展工业和科学,成立了圣彼得堡科学院,吸引力了许多欧洲科学家来工作。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使中俄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1652年到1689年,俄入侵黑龙江一带共37年大多无功而返。到了19世纪,俄国的工业、军事有了较大发展,其后的屡次中俄战争,清朝连连失败,丢掉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近代史的这一对比,可以说是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的很好例证。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我国目前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相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则是逆势而为,也必将失败。
以上就是《照辩证法办事》对我有启示的内容。书中用大量贴近时代的事例,阐述马克思主哲学,给人以新的启迪和启发。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阅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