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就变得豁达中庸,好话孬话都能听得下去,不再拘泥于就事论事,争的脸红脖子粗。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意思。
这种境界,是佛性吗?是黄老哲学消极出世的与世无争吗?如果这样理解,境界就低了许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耳顺。
耳顺耳不顺,本质是思想观念问题,是认知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是由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也就是说,是非对错,都掺杂着主观认知。就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可能整齐划一、非黑即白。
通常来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实判断,一种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就是你做的判断是在描述一个事实,这个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低于零度,水就会结冰。我们大家都有这个常识,对吧。即便有争议,实验一下就可以了。
但价值判断就比较复杂了,举个例子。
比如说,该不该吃狗肉的问题,就很难达成一致。如果你家养了好多年的狗,对狗有很深的感情。那么,当然不能吃狗肉。
而对于不喜欢养狗的人来说,狗肉就是味道鲜美的食物,哪有那么矫情。我们生活中,面临着大量类似的价值判断。
这里可以看出来,价值判断依据的是个人形成的一套价值标准。这套标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受到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国籍、文化、性别,甚至职业、家境、爱好都会影响到个人的价值标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逻辑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它们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说那么多,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你认为对的,到了别人那里就不一定对,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己认知的警惕。
所谓“耳顺”,就是认知上能够多视角,多纬度地看待事物。在不合理中,能够看到合理的一面,在合理中,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缺陷。
这样做,才能避免固步自封、偏执狭隘的思维模式,进入真正耳顺的境界。
特别喜欢余华的一句话: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耳顺”绝不是事不关己的逍遥,也不是阅尽繁华的中庸,而是认知水平的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