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哲思日更大挑战
“六十而耳顺”不是中庸之道

“六十而耳顺”不是中庸之道

作者: 寒江雪2020 | 来源:发表于2021-01-25 11:27 被阅读0次

孔子的“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就变得豁达中庸,好话孬话都能听得下去,不再拘泥于就事论事,争的脸红脖子粗。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意思。

这种境界,是佛性吗?是黄老哲学消极出世的与世无争吗?如果这样理解,境界就低了许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耳顺。

耳顺耳不顺,本质是思想观念问题,是认知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是由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也就是说,是非对错,都掺杂着主观认知。就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可能整齐划一、非黑即白。

通常来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实判断,一种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就是你做的判断是在描述一个事实,这个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低于零度,水就会结冰。我们大家都有这个常识,对吧。即便有争议,实验一下就可以了。

但价值判断就比较复杂了,举个例子。

比如说,该不该吃狗肉的问题,就很难达成一致。如果你家养了好多年的狗,对狗有很深的感情。那么,当然不能吃狗肉。

而对于不喜欢养狗的人来说,狗肉就是味道鲜美的食物,哪有那么矫情。我们生活中,面临着大量类似的价值判断。

这里可以看出来,价值判断依据的是个人形成的一套价值标准。这套标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受到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国籍、文化、性别,甚至职业、家境、爱好都会影响到个人的价值标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逻辑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它们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说那么多,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你认为对的,到了别人那里就不一定对,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己认知的警惕。

所谓“耳顺”,就是认知上能够多视角,多纬度地看待事物。在不合理中,能够看到合理的一面,在合理中,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缺陷。

这样做,才能避免固步自封、偏执狭隘的思维模式,进入真正耳顺的境界。

特别喜欢余华的一句话: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耳顺”绝不是事不关己的逍遥,也不是阅尽繁华的中庸,而是认知水平的飞跃。

相关文章

  • “六十而耳顺”不是中庸之道

    孔子的“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就变得豁达中庸,好话孬话都能听得下去,不再拘泥于就事论事,争的脸红脖子粗...

  • 六十而耳顺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1...

  • 六十而耳顺

    所谓六十而耳顺,就是不争辩了,也不说话了,没啥说的了。 在熟人的范围内,听到不对的,看到不对的,不再那么火急火燎了...

  • 583 六十而耳顺

    文/满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 有一天,当我老了……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七十而...

  • 孔子之六十而耳顺

    每天十分钟,坚持大不同! 还原论语真面貌,品读智慧大不同! 孔子从15岁到50岁的变化,就是他从对于六艺的学习领悟...

  • 关于耳顺2019-04-18

    关于耳顺 耳顺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云。耳顺即顺耳,没有逆耳之言。忠言誉言,固然顺耳;天...

  • 六十“耳顺”

    《论语》中子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六十耳顺

    六十耳顺”,意思是人到了六十岁,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自己都听得进去。 无论遇到什么坎坷挫折,内心依然平静,慢慢达到...

  • 论“耳顺”(二稿)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里面的“耳顺”是什么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十而耳顺”不是中庸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lb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