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作者: 張小兵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4:56 被阅读285次

      这篇文章的标题想了好久,要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这个国家才比较合适。说摩洛哥好吧,还好,差吧,有点。摩洛哥的老百姓同我们一样,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也会熬夜写作业,也会蒙头睡懒觉。究竟如何形容这个国家呢?我想,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国家,生活不是用几个词就可以描绘出来的,生活的每分每秒都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血肉凝结而成。所以这篇文章,还是就叫她本来该有的名字吧。

      从摩洛哥南部的马拉喀什,向西到沙漠,北上卡萨布兰卡,又绕回马拉喀什。八天时间,走完摩洛哥一个圈。我挺希望有机会可以真正体验当地生活,可以站在学校门口,看看小朋友一个个手拉手蹦蹦跳跳。可惜游客毕竟匆匆,我能做到的,只有尽量展现一个自己眼中看到的摩洛哥。当然,一千个游客眼里就有一千个摩洛哥,我眼里的摩洛哥,可能带着鱼和薯条带着包子豆浆的气味,别人眼里,又是别番气象了。

      马拉喀什,到达第一站。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北纬三十一度,与上海同纬。气候半干旱,因受地中海影响,呈现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特点。冬季均温十二摄氏度,夏季二十三。

      如果不算西撒哈拉,马拉喀什已是摩洛哥非常偏赤道的城市,气温亦如此舒适,可见整个国家给游客带来的第一印象,并没有传统非洲的酷热难熬,反倒在日落时分还需披件外套,不然感到丝丝寒意。这一气候的形成原因,一是靠近地中海,二是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脉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北非花园”的美称,与此温和的气候有重要干系。

      马拉喀什给人的烟火气很重,除去街上摩托车完全代替了电瓶车,看上去极像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司机开车爱钻空,路边摆摊喜欢占人行道。吃饭的时候,餐厅服务员会用口音很重的英语大声夸赞自己家的东西有多好吃。就好像国内那些大排档,老板戴顶假耐克,扯着嗓子:“来咯,新鲜美味的酸菜鱼。”摩洛哥餐厅给人印象很好的一点就是,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小店,侍者都会穿正式的衣服,甚至打领带,就连我们的司机小哥,也每天内穿衬衫。当地英语口音虽重,但是普及程度极高。我想在国内还是很难有外国人不用手势就可以成功从服务区买到一袋酥饼的。摩洛哥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受曾经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影响,西语和法语亦流通,尤其法语。摩洛哥的商店牌子,大多阿拉伯语法语双语标注,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学科教学更是基本以法语为主。殖民对摩洛哥的影响,不知不觉进入到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侍者的衣着服装。摩洛哥虽然划分到发展中国家,路上饮食成本却着实高,一顿一人一百人民币几乎常规操作。当然这些店基本针对的是外来游客,对于老百姓而言,有一晚我们吃在菲斯的平常餐馆,八个人吃撑六百多,还浪费一堆吃不下。

      马拉喀什有名的地方有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巴伊亚皇宫和不眠广场。无奈第一天太累,没做多少细心游览。在不眠广场碰到一个借移动电源的中国小哥,很巧的是他也是圣诞从英国过来,也在UCL念书。不眠广场,如果有看过一部综艺叫做《旅途的花样》,就是那个志玲姐姐沈腾他们一行人吃羊肉串的地方。

      你并不能太苛责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做到多好多好,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其实所有国家都有自己好的地方与坏的地方。比如马拉喀什混乱的交通,可能在我们眼里看着头疼,但当地人会觉得这是热闹和人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有的人觉得吃饭就该用筷子,有的人觉得西红柿炒蛋不要放糖。当有一天,我们看到有人吃饭用刀叉,有人炒蛋加了糖,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恐惧。很多东西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但因为他们和我们太不同,所以我们选择假装不知道。当有一天他们来到我们眼前,不要惊慌失措,和他们打声招呼,握个手。这就是旅行吧。

      从南到北,气候逐渐湿润,戈壁渐渐成了森林。念书时候学植被的垂直分布差异,特地用东非的乞力马扎罗作案例。对于摩洛哥的雪山,这一套教材上的理论显然没有任何用处。除了戈壁就是冰川,摩洛哥的雪山并没有草原森林再草原的过渡带。不知道编教材的人是没有注意还是觉得太难,竟然放过了这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图三是菲斯古城附近的一个小镇,到达已是暮色,气温很低乌云很多,欧式建筑鳞次栉比。摩洛哥人民对待这些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房子总是温柔的,披一块国旗,写几个阿拉伯文,自是别有一番趣味。摩洛哥不盛行三改一拆,沿途看的到许许多多荒废了的老房子,很多土坯现在只剩一两堵院墙,它们立在南部的戈壁滩,立在北部的森林,一立就是好几百年。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曾经生活过的人都不在了,唯有这些老房子在岁月的长河里做着一遍又一遍怀想。不乱拆房子是对时间对祖先的尊重。人们不是常常说要寻根吗,可当所有旧的东西都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推倒,不要说寻根了,就连寻个独轮车都难。爱拆房子的国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这些信仰都被一点一点拆掉了。对过去温柔,就是对现在和未来温柔。

      摩洛哥令人很惊讶的一点是道路的建设。因为当地柏油价格低,全国基本所有道路铺的都是上好柏油,包括戈壁滩。柏油路铺得有多好?好到快赶上中国新建高速的标准,更是要比英国道路平稳一百倍。在戈壁修一条路不是问题,可当我们考虑到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这条路的维护成本可想而知该有多高。摩洛哥硬是在戈壁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摩洛哥南部没有高速公路,限速和英国的乡间小道很像,如果有国家速度限制的牌子立在路边,司机就可以开到和高速一样的限速。摩洛哥的高速仅存于西北沿海一带,即首都拉巴特还有卡萨布兰卡一片的区域。

      摩洛哥这些大大小小的路,穿过沙漠穿过峡谷穿过雪山,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均GDP还不到中国一半的国家所完成的基建。我赞同同行的天一同学说得话,他说他很看好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几年前发生过一件特别牛逼的事,国王主动提出修宪以将自己的权利转交给首相和议会。民主进步不是报纸上说说就可以有的,只有老大愿意了,这个家才可以真正加速自己的民主化进程。

      沿途经过一所学校,恰好下午放学,男生女生三五成群走出校门。在摩洛哥,虽然男女平等这件事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至少女孩子是可以进学校念书的。摩洛哥强调教学阿拉伯化,政府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和人力来改变自己国家的法文教学。这是我比较不解的一点。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现在日本还有很多医学专业在用德文授课。法文教学于摩洛哥学生的好处,显而易见要多于阿拉伯文。摩洛哥选择阿拉伯文,其中必有部分民族主义因素。有天晚上躺在宾馆里看电视,发现有两三个台都在播当时911恐袭的新闻报道,最初还以为是什么纪念日,翻看手机以后才知道只是平常的一天。就在这平常的一天里,为什么摩洛哥电视台会选择播放911恐袭报道,引人深思。摩洛哥的电视除了可以收到自己国家的频道,还可以收到例如叙利亚沙特约旦这些别的伊斯兰国家的节目。不得不说,宗教的确是加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很好工具。

      摩洛哥的传媒很落后,在街上看不到多少广告牌。唯一有点印象的一块牌子,是说马拉喀什市区的新楼盘售价两千多迪拉姆,差不多也就两千多人民币。电视上还可以看到那种电话彩铃的广告,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一块钱一首,蔡依林的太阳可以一个月不落山。这个国家没有禁脸书也没有禁谷歌,但还是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保守。在马拉喀什的古城区拍照,一不小心就会有裹着头巾的妇女过来蒙你的镜头。法律允许一个男人可以有四个妻子,流产在这个国家不被允许(其实连爱尔兰都不允许)。晚上街头小店坐满了人,可看不到女孩子,都是留着大胡子的男生架着二郎腿聊闲天。摩洛哥百姓的晚间休息很有趣,他们会挑那种靠马路的餐馆,桌子椅子都在人行道上,他们清一色背靠餐馆面朝马路,盯着一个个过往行人。

      这个国家有很多奇怪的观念,大多与宗教有关,比如男生可以有女朋友但是女生不可以有男朋友这种明显相斥的逻辑。你要是去问当地人为什么,他们也支支吾吾,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要刨个究竟,老老实实服从就好。在摩洛哥旅游,导游张口闭口都是伊斯兰穆斯林,这个国家被宗教浸透得如此之深,是来自中国的我们很难理解的。但其实在国内,我们的许多传统也都或多或少可以从儒道佛中引经据典,只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倒挺喜欢国内的这样一种状态,你信就信,不信拉倒,信一半也可,一切随缘,善哉善哉。

      沙漠的沙子和天上的星星一样,都是柔软又细腻的。你踩在上面,如同 棉花糖一样陷下去,一个小坑,刚刚好可以轻轻托住你。沙漠隐去了所有人工雕饰的迹象,显现出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丽。沙漠冷,又没暖气,夜晚入睡颇似江南的冬天,要一连盖上几床被子,起夜是不可能的,有尿也得憋着,不然会冻死。沙漠的帐篷是绝佳的导热工具,纵然里面人声活动,还是可以维持室内外零温差。

      在沙漠的这一晚,取小方凳数张,篝火旁,非洲鼓敲打清澈。鼓声直驱银河,数不清的星星挂在天幕,总有一颗属于地上的那个人。夜是可以将事物抽象化的。有一晚驱车前往菲斯古城,看着窗外闪过的树苗和灯火,恍惚间似回老家的路,也是这般黑这般星火。远处院子谁打翻了一盆水,引来数声狗叫,餐具还未洗,一只苍蝇在上空徘徊。中国英国和摩洛哥,各占一方天涯,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其实,谁还不是一样,一样为着买一送一激动,一样为着女孩子寝食难安。说到底,人终归只是人,撇开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类社会属性,说白了也只是地球生物圈万千物种的其中一员。

      沙漠于我们这些游客而言,是星河灿烂,日出的惊鸿一瞥,于当地老百姓,却是搭帐篷准备食物还有赚一批批海外游客的钱。我们该用怎样一种心态看待这群世世代代生活在沙漠的人,他们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甚至不敢想象。我们只在旅途中和他们握过一次手说过一句话,从此各奔东西,互不联系。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人世多彩,能学会打心底接受他们的存在,已经很了不起了。

      同行八人,加上司机小哥,九个人着实路上嘻嘻哈哈。司机小哥光看外表绝对不像一个93年的小鲜肉,可他内心无疑还是软萌软萌的。他去年才结婚,社交软件上给她老婆备注的是一串爱心颜文字,停车休息的时候和他哥哥视频,还让我们一起打招呼,英语很差根本不懂中文,但是喜欢赵雷的《画》,路上看到修路工人会主动停车,给修路工们递一瓶水。在来摩洛哥之前,我一直以为英国已经算是开车比较会打手势的国家了,来了以后才发现,摩洛哥的司机手势简直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路过交警设卡,司机会和来车打一个手势;路过车祸现场,司机会和来车打另一个手势;平日开车交回,和来车挥挥手示意。这一套手势系统,一直是我很好奇也想弄清楚的一点。

      旅行是检验朋友最好的方法,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八个人八个老佛,我们这个团很统一地将佛系二字发挥到极致。八点出发,OK,大家不约而同九点下楼;海滩好看,OK,我们停车,景点不去了;购物?没有的,没钱没钱。摩洛哥沙漠虽美,若没几个沙雕点缀,也仅是碎沙而已。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同行可爱有趣的小伙伴们。

      摩洛哥,这是去的第一个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去比中国穷的地方,个人感觉,比去中国富的地方收获要多得多。欧洲是好,可好得有点不切实际。反之在摩洛哥,看看别人的穷是怎么个穷法,别人又有哪些地方厉害的,倒能对自己的祖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这正是旅行的意义嘛,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了别人待腻的地方,走点路爬点楼梯,自己待腻的地方就不腻了。

相关文章

  • 摩洛哥 | 蓝色又古老的国度

    摩洛哥 | Morocco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المغربية‎),简称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一...

  • 摩洛哥啊摩洛哥

    一开始只是想暑假出去浪,所以选择了AIESEC的志愿者组织,还是专门去用来旅旅游照照相写写文章的志愿项目。本来只是...

  • 摩洛哥的国王们

    在1957年摩洛哥独立之前, 摩洛哥国王不叫国王,而叫苏丹(Sultan)。摩洛哥第一个王朝是伊德里斯王朝,时间大...

  • 美容界的“液体黄金” – 摩洛哥坚果油(Argan Oil)

    摩洛哥坚果油(Argan Oil),又称摩洛哥阿甘油,常被称为“液体黄金”,是一种从摩洛哥特有的阿甘树的坚果中榨取...

  • 摩洛哥风情

  • 摩洛哥丨壁画的国度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by 摩洛哥 摩洛哥—壁画的国度 因为免签,现在的摩洛哥,已经渐渐为大家所熟悉,大家已经知道...

  • 牙牙乐-4(摩洛哥)

    摩洛哥 2020-01-21早上8点,天未亮,从酒店出发去摩洛哥的丹吉尔。 摩洛哥是非洲最北端的国家,月亮还挂在天...

  • 芳疗-精油-千叶玫瑰

    千叶玫瑰 (摩洛哥玫瑰,卷芯玫瑰) 一般俗称的摩洛哥玫瑰,乃指主要产地是在摩洛哥,其品种的正确学名直译为“百...

  • 无标题文章

    我在摩洛哥的故事 有关风土 在摩洛哥的三十多天里,足迹几乎遍布了摩洛哥,从南到北,在漫天黄沙的撒哈拉骑过骆驼、看过...

  • 又是点球

    摩洛哥对阵西班牙,从实力可以感觉到西班牙的攻击力强于摩洛哥。 摩洛哥的进攻少,防守很稳,尤其队长在加时赛下半场大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摩洛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n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