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先是看了陈晓卿老师执导的纪录片《风味人间》,然后又马上恶补了陈老师的《至味在人间》,出于吃货满满的使命感,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一下家乡的小吃,留待日后翻阅,还能从字里行间回忆起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好多年前从西南靠海的小城广西防城港到了天津上大学,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第一次见面尬聊,无非就是“你从哪里来”啊啥啥的话题,回答了“广西”俩字之后,收到的回答几乎超过95%的是“广西啊……哦,桂林山水甲天下哦”,不能不说桂林确实是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但,貌似广西不是只有一个桂林的吧……于是一开始听到类似的回答我就塑料地回一句“呵呵,是啊,好美的啊……”然后开始别的话题。后来连塑料都懒得塑料了,直接回一句“哦,呵呵,我还没去过呢”,把尬聊直接扼杀在游啊游啊的小蝌蚪阶段。
现在大学毕业已经过了好些年,即时各类通讯工具的普及、各大旅游app的出现,某宝某东某多多的无孔不入,广大的亲们想到广西时应该不至于只想到桂林了,他们脑里应该还能蹦出一个地方——柳州。原因?螺蛳粉啊!网红食品呢!然而,像多年前我内心无语地吐槽“广西不是只有一个桂林”一样,今天的我内心继续呐喊“亲,广西不是只有螺蛳粉的!”今天我要写的就是非螺蛳粉但照样很美味的一种广西小吃,确切地说是我老家防城港的一种小吃,叫做——卷粉。
卷粉有点像广东的肠粉,但又不完全一样,制作卷粉的皮的原料也是大米浸泡,然后磨成米浆,但是比肠粉的皮更加薄,更加透亮,吃起来更加劲道。烹饪时也用的是蒸的方式。但是制作过程就非常名副其实,“卷”。卷粉店的老板制作卷粉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两把勺子,一个蒸盘,一根长长的竹筷子。制作时,用勺子从旁边的米浆桶舀起来一勺满满的乳白色散发出微微的谷物香味的米浆,熟练地倒在一个圆形的蒸盘里,米浆受热凝固并迅速地被平摊薄成一张雪白微透明的粉皮,然后再用另一个勺子从旁边装“心”(其实就是馅料,我们那边的方言叫做“心”)的大碗舀起一勺用木耳丁混合炒香的小小的比虾皮大不了多少的海虾再混合焦黄的肉末的“心”,均匀地洒在粉皮上,然后,拿起一根很长的竹筷子,从粉皮的边缘挑起粉皮,把撒好了“心”的粉皮快速地卷几圈,所有的“心”就被包裹在半透明的粉皮里,一层粉皮一层“心”,白白胖胖的一条卷粉就制作完成了。
吃卷粉的过程充溢着满满的仪式感,店里的阿姨或者阿叔,先给每个人上一碗装在深口的小碟子里的热乎乎的肉汤,汤里面会有一些炒得香香的肉末,有的急性子的人可能会先喝一口热汤,被烫了还不忘说一句“好”,然后拿着筷子把哈喇子咽进去等待主角登场。分完装肉汤的小碟子,店主这才慢慢端上一个大盘子,里面是一条条码得整整齐齐的白胖胖的卷粉,透亮的粉皮依稀透露出里面包裹着的“心”,卷粉的上面撒着炸得金黄的葱白。吃的时候每次夹一条到自己的小碟子泡在肉汤里(因为小碟子刚刚是够放一条卷粉的容量,现在想起来觉得也算属于民间智慧的一种吧,按需取食,一次一条,吃完再加,不给浪费机会。直接用吃饭的器皿限制了浪费的可能,比现在的每个桌上立着一个“杜绝浪费”的牌子效果好太多,谁爱边吃饭还边有块牌子像教导主任一样瞪圆了眼睛叉着腰跟你说“杜绝浪费”,单是脑补这个画面都已经饱了),卷粉泡进肉汤,我个人认为最佳的浸泡高度是肉汤浸没卷粉的三分之二,这样,卷粉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热乎的肉汤又不至于被泡得太软,然后,再根据个人喜好加上酸甜的米醋,咸香的辣椒酱,接着趁热乎,夹起自己碟子里咬上一口,就可以细细品味浸润了肉汤的爽滑细腻又微微Q弹而且咸鲜可口的卷粉了。
小时候每次吃卷粉我都喜欢用筷子把卷粉在肉汤里“肢解”,然后单单挑出来滑滑的粉皮“呲溜”一下吸进嘴里,最后,碟子里总是剩下一堆的“心”。我爹(用现在的话形容应该是妥妥的“女儿奴”)从来不会让我一定要吃完碟子里“心”,也从来不会滔滔不绝的说教“怎么可以不吃心?心那么好吃怎么可以不吃......”。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里有种迷思,家长们总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套强加给孩子,帮孩子做出各种选择,小到吃饭时拼命告诉孩子要吃什么大到对孩子的就业婚姻家庭生活各种指手画脚。家长对孩子做出正确地引导确实很重要且非常必要,但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对孩子的一味干涉就很讨厌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呢?
一不小心扯远了,说回到我这个奇葩小孩吃卷粉只吃皮不吃“心”,我爹后来只要带我去吃卷粉,一进店先吼一嗓子“**条卷粉,一半要心,一半不要心”。然后我的童年回忆里吃卷粉的情景就是无比清晰的吸饱了肉汤的滑溜溜的卷粉皮被“呲溜”一下吸进嘴里的痛快感。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爹我妈由女儿奴变成了孙女奴,对我的娃儿各种宠各种爱。不过,好像我还没跟我爹妈一起带我女儿去吃过没有心的卷粉?!下次放假回老家,我也要点一盘一般有心一半没心的的卷粉,看我娃儿喜欢哪种~
广西不是只有桂林,广西小吃也不是只有螺蛳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