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滴滴发生事情的时候,大家指责的地方并无太多不同的地方,关于滴滴客服、关于滴滴公司的不作为、关于对作恶的司机的痛斥、对于滴滴产品经理的痛骂。其他方面的就不多说了,这篇文章主要就想谈谈,顺风车的产品逻辑到底问题出在哪?
很经常在听人家说所谓的产品逻辑,那产品逻辑是什么?是指的产品的业务流程,还是指解决需求的方式方法,或者是指的整个产品生态中资源调配、闭环的规则?可以说其实并没有很准确的定义,小到功能位置的摆放,大到整个产品生态的环环紧扣,都可以说是产品逻辑,或者细分一点,单个产品的逻辑,我们叫它狭义产品逻辑,产品矩阵与生态,我们叫它广义产品逻辑。我目前对于产品逻辑的定义是:
围绕解决用户需求的所有解决方案的集合
这其实是很空泛的一个定义,它包含了我上面描述的产品功能、业务流程、矩阵生态等等,包罗万象,所以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就像科学探索的过程,总是在假设、推翻假设中,不断的去逼近真相。所以我也在不断思考,希望在未来能够给产品逻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回到话题,滴滴的产品逻辑问题在哪,我认为从目前滴滴的产品上看,滴滴并不是为“美好出行”设计的顺风车,而是围绕“业务增长”而设计。
一、忽略了异常流程
正常流程是,车主本来想要去某个地方,如果有乘客顺路,可以捎带一程。凡有正常流程,必然会有异常流程。那犯罪的司机,明显是走了异常流程。如果只是一款纯线上业务的产品,异常流程可以通过各种引导与提示来提醒用户进入正常流程,那顺风车是否具备这样的异常流程处理逻辑呢?例如,车主需要在某个路线有重复的往返行为(上下班,回家等),所谓的顺风车就是顺风,如果车主在这条有常路线上捎人,我们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司机走了一条他从没走过的路,这时候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不是正常的行为,有必要在乘客端做一个提醒:车主以前从未行走过该路线,请与司机再次确认。当然可以预想,如果做了这样的提醒,势必会增加乘客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订单下滑,作为商业公司。滴滴很难会这么去做的。
在空姐事件发生后,滴滴做的产品的改进就是,在乘客端加了个报警功能,其实乘客上车以后,就不是滴滴产品所能控制的了,如果滴滴真的有诚意,真正应该下功夫的是,在预防上面。报警功能啪啪打脸,还不到半年又出事了。滴滴的产品经理会不知道吗?我相信不会的,那原因是啥,产品经理是没有没有权力的。资本、KPI,很多可能的原因,确实只能是公司的问题吧。
二、有意纵容司机
滴滴顺风车是一个平台,司机和乘客都是用户。很明显,现在司机是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导出都是招募司机的广告,甚至是出钱补贴用户注册成为车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放低司机门槛,难以避免,低到只需要实名认证,驾龄认证就可以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没有司机原始出行数据的情况下,也没有完整的司机风控体系,甚至在平台上受到过举报的,依然是能够在平台上接单,这已经不是不严谨的问题了,而是纵容。
三、原罪问题
我们知道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靠着擦边起家的,许多“增长黑客”就是围绕这擦边做的,但是在纯网络平台还可以说无伤大雅,滴滴这种不纯是线上的产品,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劣事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追求业务增长,还玩这种动机不纯的“增长黑客”,打擦边球广告,显示乘客的个人信息,给司机一种误导,司机数量是增长了,也埋下了隐患。如果单纯的看顺风车业务的话,没有必要的个人信息,是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展示模块的。
总之,想纯粹的做个好产品,太难了。
网友评论